問專家:兒子玩輸遊戲反應大 家長從旁輔助建信心(2-8歲)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13日

【明報專訊】問:6歲兒子自小玩遊戲不太接受失敗,每次輸了就會大哭、大叫,試過不肯再玩,或者在家裏跑來跑去發泄。為此,我曾帶他參加遊戲治療,只知道他跟治療師玩遊戲,過程和氣氛都愉快,治療師說正在慢慢建立他的自信。但由於治療費用並不便宜,我見每次內容也差不多,也不覺兒子有什麼大轉變,所以3個月後便沒有再參加了。

我想知道,遊戲治療是要做多久才有效用?是否要一直去做,才能讓兒子懂得接受輸贏?

答:小朋友在4至6歲是處於探索期,學習創意、自主;6至11歲則處於競爭期,主要建立自信。個案中的小朋友正在兩者之間,然而不論是什麼年紀,一個人的性格都會有先天的影響,例如一個慢熱內向的人,玩遊戲時要先有一段時間熱身,不會立即投入其中。如果遊戲的玩法是很快便令人輸掉,這類性格的小朋友反應就會更大,適宜在遊戲前先給他熱身,如說說遊戲的玩法,或看看別人怎樣玩。此外小朋友怕輸也可能來自他過往的經歷,例如輸掉後成人的反應過大,家長宜了解一下。

至於遊戲治療,聽家長形容其模式,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遊戲以兒童為本,一般以10至12節為一個單元,亦會包括與家長面談。這種治療會讓小朋友自行挑選玩具,由他主導玩法,而治療師的角色就是一個伴侶、幫手,由於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稍遜,治療師會在孩子活動時,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情緒,例如「你正在想着玩什麼嗎?」、「你選了這一個玩具嗎?」、「啊,你正在嘗試擲飛鏢,只是還差一點才擲中紅心。」過程中就是要提升孩子的解難能力,當中的說話並非讚賞,而是在肯定他們,也會遷就他們的程度和接受能力去給予回應。

避免盲目稱讚

家長要明白,遊戲治療並非魔法,很難上幾課就看到成效;同時,家長的配合亦很重要,例如治療師會建議家長在家撥出一個特別的時間跟孩子玩遊戲,過程亦是採取治療師所用的手法。同時,家長亦要了解小朋友的特性,明白孩子對哪些遊戲比較易接受,對哪些又會比較害怕,害怕時不要強迫他們,而是在旁輔助,讓他們先看看別人怎樣做,有信心才自己去試。盲目的稱讚亦要避免,因為小朋友可能會因希望討好父母而只做一些自己能夠完成的事。要令小朋友有成功感,其實從很多日常生活細節也可以做到,例如請他們扭開樽蓋,提示他們有點困難,大人有時候也未必做到,之後或輕輕幫他們扭鬆一下,到小朋友成功時,就會擁有成功感。

資料提供:香港青少年服務處註冊社工金鈮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happypama@mingpao.com,或傳真至2898 2537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1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