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實驗日記:食物決定魚腸長度

文章日期:2018年03月13日

【明報專訊】在升小三的暑假,我倆到街市逛魚檔,靈機一觸,就以魚的消化系統作為研究題目。文獻指出,素食動物的腸一般較長,因為植物纖維較難消化,長長的腸可給予更多時間去消化和吸收;肉食動物的腸則較短,因為蛋白質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我們想驗證本地的海水魚是否也跟隨這個理論。

女兒先閱讀參考書,學懂魚的消化系統結構。然後,我們到街市買了不同海水魚回家,我教女兒如何解剖,小心翼翼地把腸臟取出和量度。我們再透過互聯網平台(漁護署「香港魚網」)去確認魚的品種和攝食習慣。最後,我教導女兒如何利用Excel來分析數據和製作圖表。

我們的實驗結果支持科學理論:素食性魚(如泥鯭)的腸比肉食性魚(如烏絲斑)的腸長很多,雜食性魚類(如金絲𩶘)則介乎兩者之間。女兒大讚這個實驗新奇好玩,亦為自己發現到魚腸的秘密而感到自豪。之後,她向老師和同學匯報這有趣的實驗設計、經過和結果。這單獨演說的經歷,鍛煉了她的膽量和傳意表達能力。

文、圖:梁美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1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