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有益:從玩樂學習情緒管理 遊戲權無分地域 自主玩出抗逆力

文章日期:2018年04月10日

【明報專訊】喜歡玩耍,是兒童的天性。玩耍不但帶給小朋友愉悅快樂,更重要的,是遊戲過程能促進孩子身心發展,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包括面對挫折和壓力的能耐。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孔美琪指出,世界不完美,不論身處繁華大都市或落後地區的小孩子,提升抗逆力,同樣重要。

文︰沈雅詩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致力幼兒教育的孔美琪,不單關心香港的小孩子,亦參與推動中國內地以至全球的優質教育改革。身兼世界幼兒教育聯會(OMEP)香港分會會長,早前與內地專家攜手合作,於非洲展開了一項以遊戲提升孩子抗逆力的計劃。

「小朋友的本性就是喜歡玩,不管是香港或是非洲的孩子,只要有得玩,他們就開心。」然而,兩地對遊戲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也有改善空間。

在本港,教育局去年修訂學前教育指引,建議半日制的幼稚園,最少預留30分鐘「自由遊戲」時間予幼兒,而全日制則不少於50分鐘。孔美琪樂見政府主動倡議,但她認為建議的遊戲時間仍然太少:「不是應該大部分時間也用來玩嗎?而且不應局限於室內。在中國內地,全日制幼稚園學生每天有2小時戶外活動,其實在戶外玩的心情、互動性,跟在室內玩很不同,戶外玩會開心很多。」

手偶發揮想像 培養非洲孩勇氣

放眼非洲,社會普遍未意識到遊戲對兒童的價值,孔美琪說,當地的幼稚園仍舊採用傳統的「Chalk and Talk」教學法,要求學生坐定定上課,「OMEP希望透過教師培訓、開發多媒體資源和遊戲示範材料等,幫助非洲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建立寓學習於遊戲的概念」。

她補充,非洲資源貧乏,社會動盪,孩子內心潛藏很多不安和恐懼,透過遊戲可讓負面情緒抒發出來。「兒童未必懂得用詞彙表達感受,但通過參與想像遊戲,例如玩手偶,他們會學習到運用想像力解決問題,心理上既獲得滿足,亦有助在現實中培養自信心和勇氣。」

香港連「玩」都要上堂學?

相對於只重視孩子能否吃得飽的非洲家長,香港家長顯然較重視遊戲。孔美琪笑言,香港家長樂於安排子女參與由成人主導、帶有目的的「玩樂」活動,卻甚少讓孩子自由地玩:「我見很多家長會給子女上堂學『玩』砌LEGO、學『玩』單車、學『玩』足球,總之玩什麼也要去上堂。我不能說這些不是玩,但有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無拘無束、任他們自由發揮的遊戲時間。」

她鼓勵家長平日多跟小朋友玩,不要連親子遊戲也假手於興趣班導師,「一家人可以圍在一起玩桌遊,例如大富翁,既益智,而且可幫助小朋友用正面態度面對輸贏」。

培養抗逆需製造情景

無數研究證明,遊戲是最適合兒童的學習方式,特別是一些自由和具探索空間的遊戲。美國兒科學會金斯伯格(Ginsburg)教授曾指出,孩子玩得愈多,他們的自我控制和掌控環境能力愈強,從而獲得更多的控制感、成就感與自信心;同時,在遊戲之中,他們又能運用想像力、創造力與他人聯繫和談判,從中學習情緒管理。

孔美琪補充︰「小朋友培養出這些正面積極的態度、能力和生活技能,他日遇到危機和挑戰,都有能力轉化逆境,茁壯成長。」她強調,不單是活在有天災人禍的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才需要有抗逆力,學習壓力大的香港學童一樣需要,而且這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Ginsburg教授所講的抗逆力『7C』,是需要製造情景、機會讓孩子有所鍛煉,而不是成長到某一個歲數就必然會發展出來」。

■抗逆力 「7C」

美國兒科學會金斯伯格(Ginsburg)教授指出,良好的抗逆力是由「7C」建構出來,包括︰

1. Competence(能力)︰

有效應對不同環境的能力

2. Confidence(自信)︰

相信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嘗試新事物

3. Connection(聯繫)︰

與家人、朋友、學校和社區建立緊密聯繫

4. Coping(克服)︰

有妥善處理壓力的能力

5. Character(品格)︰

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6. Contribution(貢獻)︰

明白個人貢獻對社會有重要作用

7. Control(控制)︰

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決定和行動的結果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5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