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香港「十億富蠔」的夢想

文章日期:2018年10月23日

【明報專訊】年輕人要有夢想,浪漫地為實踐夢想而打拼,必有所成。這裏,波波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中學生如何實現夢想的真實故事。

在美國紐約市有一所名為「紐約海港學院」的中學,學生除可學習一般學術知識外,還有機會學習航海、潛水、水產養殖及海洋生態等和海港相關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有一天,該校老師向同學講述了紐約海港歷史。原來在17世紀,紐約當時是一個著名的產蠔區,紐約港的海底是滿佈蠔礁的,街道上四處也有賣蠔為小食的小販車。但好景不常,20世紀初,因為人類過度捕食蠔,加上人口增加和工業化導致的廢水污染,所以蠔礁日漸消失,受污染的蠔亦不再適宜食用了。

蠔礁淨化海洋 減海浪破壞

接着,老師告訴同學們蠔礁重要的生態角色。原來,蠔是以過瀘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機物來獲取食物,所以吃飽飽的肥蠔同時又把水體淨化了。每隻成蠔每天平均可過濾130至220公升海水,原來牠們是「海洋超强淨水器」!

因此,蠔礁能令海水變得清澈,讓陽光更易透進海裏,使在海底生長的植物更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釋出的氧氣大大改善了水底生境。而各種海洋生物(例如藤壺、管蟲、帽貝及海螺)會在蠔殼上面棲息生長,蠔和其殼上的生物亦會吸引獵食性的蟹、八瓜魚和魚等來覓食,形成一個物種豐富的生態環境。同時,大片的蠔礁能發揮如防波堤般的作用,可緩和海浪對岸邊海堤的衝擊,亦在風暴來臨時降低巨浪所帶來的破壞。

中學生展開十億蠔計劃

一名學生聽完這故事後,胸懷大志地說:「既然蠔對紐約海港那麼重要,為什麼我們不帶牠們回來,重新建立蠔礁呢!」同班同學一致支持這建議,之後老師Murray Fisher和Peter Malinowski 帶領學生們在2014年展開了一個世界聞名的「十億蠔計劃」(Billion Oyster Project)。這是一個跨學科與「生態復修」相關的STEM教育課程。

首先,學生們要向相關專家學習蠔的生命周期、養蠔的方法、蠔礁的生態系統和如何建立蠔礁等專科知識。之後,學生須運用不同的共通能力,向不同的持份者推介計劃背後的重要理念。希望在2035年,可以在紐約海港總共孕育10億隻生蠔,好讓牠們發揮「海洋超強淨水器」的威力,將可大大改善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和加強對海岸的保護,不正是 「一舉三得」嗎?過程中,學生要向政府提交建議書,獲取批准後方能在指定地點放養蠔以建立蠔礁。學生又要籌募經費去購買蠔種、蠔籠及其他飼養用具。皇天不負有心人,老師成功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申請到500萬美元,把「十億蠔計劃」推展到70多間學校,並動員千多名學生義工參與這個計劃!透過傳媒報道,紐約市民進一步了解同學們復修紐約海港生態環境的夢想。學生們獲得嘉許之餘,很多市民也紛紛出錢出力來響應計劃。其後,還成立了基金去增加該計劃的可持續性。

學生先把生蠔或蠔殼放在籠子裏,再把籠子放到海港中。蠔的幼體和其他海洋生物會依附在蠔殼上生長。為了獲得更多蠔殼,學生們還向各間餐廳求助,希望他們把蠔殼貯存及免費捐贈給「十億蠔計劃」使用。計劃獲得空前成功,至今已經成功投放了2800萬隻蠔。參加該計劃的同學亦獲益良多:他們不單掌握了本土歷史、海洋生態知識和養蠔技術,還學會了計劃及管理不同大小項目的共通能力(例如舉辦籌款活動、帶領義工們收集蠔殼和建設蠔礁等)。 我深信,這些滿有夢想、富有熱誠又勇於承擔責任的學生領袖他日必成大器!

美國可以 香港為何不可?

其實,遠在唐朝至明朝期間,香港大埔的吐露港曾盛產珍珠貝和珍珠,其河口水域的環境亦十分適合蠔和其他雙頁貝類生長。若本港能如紐約般,讓生物發揮其「海洋超強淨水器」的威力,透過復育大量的珍珠貝、蠔和青口,重塑海洋底棲生境,我們便可改善吐露港的水質,減少紅潮的發生,豐富生物多樣性和加強海岸的保護了。同時,漁民亦可以適度捕撈海裏的貝類來幫補生計。深盼本地老師、學生、漁民團體和學者們能夠同心協力,一起實踐這個為香港養殖「十億富蠔」的夢想啊!

香港大學生物學學院教授、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科學家。

平易近人,學生稱他「波波」。

作者簡介:由Band 5學校到考獲獎學金到英國博士畢業,發現興趣才是求學之匙。育有一名「每事問」的9歲女兒,經歷二次成長,從孩子角度出發,帶着童心走進兒童的科探世界。

文﹕梁美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3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