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永禎祥畫架」老闆李耀漢半生替人裱過上萬張相片和畫作,他與太太現時在中環歌賦街51號經營的舖位門口,亦有自己的收藏一角。最醒目的,當數前港督彭定康和夫人親筆簽名全家福,亦有衛奕信夫人的感謝信。李生每天準時9點開舖,不論是港督還是大班,名畫或學生作品,一視同仁,鋸木、𠝹玻璃木板、合併、釘起;咬着蛋撻來光顧的彭定康,或是從「皇冠車(港督府專車)」下來的衛奕信夫人,亦不能打尖。李生說,回歸時洋人離港、港人移民,就如彭定康找人拍照又畫畫,紀念後來未必有機會再訪的香港,曾令店舖生意不俗。
2024-10-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提起靚的公屋,大抵會想到有無敵大海景的華富邨,還有色彩繽紛的彩虹邨,前者是衞翠芷講公屋研究的常用例子,後者則啟示她房屋設計要有記憶點,讓居民為其居住環境感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白芷花開,高雅潔白,既能入藥,也作觀賞,「又靚又有用」,前房屋署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笑言這是爺爺為她取的名字由來。「又靚又有用」,市民理想中的公屋設計何嘗不是如此?
2024-07-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來到牛頭角花園大廈燕子樓,拜訪在這裏住了近半世紀的張佛蘭,聽過她與丈夫阿耀兩人相知相愛的故事,因屋邨即將重建,愛巢將要搬第三次,他們於現居撫養4名兒女成人,兒女現各自成家立室,佛蘭和阿耀再享二人世界,阿耀耳根清淨最是開心,佛蘭則能在陽台種種花,他們讓我想起白居易的《燕詩》。
2024-06-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Steiner&Co.工作室在干德道。找不到路,截的士,攝記後來才知道半山扶手電梯終點在附近。我坐寶珊道方向的專線小巴,那樣上山也是第一次。隱於黎民,英殖洋人聚居的西半山,具現了工作室主人石漢瑞(Henry Steiner)某種權力位置。如他90歲,居在這城63年,被譽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之父之母是另一權力套語。作為子女的「香港」,究竟被孕育了什麼?M+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回顧這位父之角生平和200多件藏品,正好讓我們回頭看,上世紀60年代始的視覺語言如何有意無意揑成香港人的文化身分。
2024-06-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緬懷新聞攝影泰斗陳橋先生 鏡頭下香港歷史點滴」專題展覽,紀念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後輩稱之「橋叔」。橋叔屢獲殊榮,包括6次世界新聞圖片榮譽獎,和英女王榮譽獎章。橋叔今年4月6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辭世,享年96歲。他走過近一個世紀的歲月,旁人不太可能完整說出他的故事。記者分別訪問幾名曾短暫與橋叔共事的人,他們都異口同聲道出橋叔謙遜又不甘平凡一面,較少人留意的是,不論橋叔拿着相機跑什麼場合,他腳上依舊穿着一雙皮鞋。
2024-05-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時期,地處東亞一角的澳門,如大海中浮沉的一葉扁舟。年幼的羅卡尚不知窗外風雨飄搖,與親鄰擠在騎樓廊道,靜候電影開場——在資深影評人羅卡的回憶中,這是他與電影一生之緣的開始。
2024-05-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若非社工行內人,很少把工種細分:總之做社福工作的某些人,就是社工。冼昭行是「社區發展」社工,他和團隊一同發展過深水埗、薄扶林、長洲和中西等區。近來被納入《施政報告》的「社區客廳」,以及關注清潔工的「勞動友善社區」和「倒垃圾學堂」計劃,他都有份促成。趁他到海外深造前,記者找到這個隱身在計劃後的資深社工,談談被稱作「夕陽行業」廿多年、仍存在的社工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