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女團Beanies成員張天穎(Jaime)及黃健怡(Winky)今天(4日)出席「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活動,以導賞員身分介紹不同展覽區。同場還有為文化節表演項目綵排的COLLAR成員陳泳伽(Winka)男友朱芸編、林愷鈴及林一峰。張天穎自言是漫畫迷,小時候收藏不少老夫子漫畫書。她說老夫子漫畫經典角色的服裝打扮,在多年後的今天再成為潮流。談到體驗用線織成手繩的工作坊,張天穎稱未必會送情侶手繩給男友ANSONBEAN︰「他很易遺失物件,我寧願為他下廚。我去年送了親自創作的歌給他,如他對我再好一點,我考慮再為他寫歌。」張天穎表示Beanies將會推出新團歌,曲風與歌詞的反差很大。
2025-04-0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當孩子年幼時,很多父母都會認真學習育兒方法,但當子女漸長,反而停下腳步。註冊社工文正康(Chris)也看到一個現象:「我常到校做家長工作坊,小學生家長一般都很踴躍支持,但到中學呢,人數卻少得很。」他指孩子在小學階段,父母多用指令方式,或直接教他們怎樣做,但當孩子到了高小或初中,他們尋求的不是方法,而是方向。「這階段孩子會渴望自主,相信自己能力及尋找自我認同,很多事情他們都清楚和了解,需要家長給他們一個方向,再讓他們自己完成。」
2025-03-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長者院舍一直備受關注,照顧質素更是關注重點。當父母因年老身體退化,難以在社區生活時,護老院舍便成為一個選擇。家人揀選院舍時,每每將質素指標集中於院舍環境是否寬敞潔淨,照顧人手是否充足,收費是否合理等,然而,作為過來人的我,更明白院長管治能力和抗壓能力,對院舍質素有着關鍵的影響。
2025-03-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從小老師教導分享是美德,一班藝術家在香港藝術中心14樓香港歌德學院內,則不斷共享自己的「一半」。藝術團體SOMEHOW首先分一半空間,給灣仔富德樓的Good Night Gym,舉辦菲律賓魔杖工作坊,餘下地方又再分其中一半予攝影書平台Phoboko展示和協作攝影小誌。
【明報專訊】香港話劇團選擇在壽臣劇院上演《纏眠》(Sleep),是明智之舉。親密的劇場空間很對應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那簡約、內斂、需要觀眾高度投入的劇本風格。
2025-03-26 HOT PICK
灣仔合和商場與匹克球場館Stackd PICKLEBALL即日至4月6日推出全港首個匹克球主題嘉年華「PICKLEBALL VILLAGE」,商場3樓中庭變身期間限定匹克球場,佔地逾1700呎,配備充足運動裝備,加上資深教練長駐指導,可讓大家試玩或試打,全情體驗匹克球。周末現場設不同健身班、匹克球工作坊及趣味體驗,包括「繽紛匹克球DIY工作坊」、「趣味臉繪體驗」,以及夢幻棉花糖機,可以暢玩一整天。商場更會大派總值$100萬的電子現金券。
2025-03-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綠色嘉年華來了!由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辦的「全城有機日2025」,將在中環遮打道行人專用區開市集,匯聚逾100個本地有機農場和漁場的攤位,帶來新鮮的有機蔬菜和漁產品。現場還設有多個有機工作坊、遊戲攤位和打卡位,讓小朋友們在玩樂中學習有機農業的知識,寓教於樂。
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關於沉默,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有個浪漫說法:當舞台突然變得沉默,代表有天使正在經過。他的文字間不難察覺到有聲與沉默的角逐,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辭中提到,他用「創新的戲劇和散文作品給無法言喻的事物賦予了聲音」。
【明報專訊】據香港濕地公園資料,香港是候鳥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留地,每年有超過550種雀鳥駐足,相當於全國約三分之一鳥種數目,可說是觀鳥寶地。鳥種雖多,但觀鳥總要「望天打卦」,看到的雀鳥種類亦需視乎天氣和彩數;而為免打擾雀鳥,觀鳥時也得保持距離,未必能看得仔細。水墨畫家陳紫君最新策劃的展覽「AR在那鳥」便透過藝術與科技,讓參觀者以新穎有趣方式「接觸」候鳥,縮短人鳥之間的距離。
2025-03-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泥土是什麼顏色?是灰灰黑黑,或是泥黃色?土壤藝術家蕭大偉展示多樽收集的泥土,它們經處理後表露真身,呈現各有特色的啡、紅、橙色,甚至是罕見的粉紅色。他邀請記者往手背塗抹,卡其色打滾後碎成一層薄膜,觸感像是敷上黑泥面膜。這位土壤知識豐富的藝術家說:「(泥土)就像是化妝品,而且有天然的抗生素,對你的皮膚非常好。」他以泥土作畫,作品曾在英國廣泛展出;其初心是以畫作土壤教育,體會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025-03-1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去年上映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掀起懷舊熱潮,及後有商場舉辦電影展覽供遊人打卡。而專門蒐集本地民間舊物的民間博物館,亦於去年底在沙田設立香港光影展館,復刻7個昔日場景來展出舊物,呈現老香港各種風貌。你有沒有想過,以一身復古打扮,拿起各種舊物件,拍攝一輯模擬昔日舊照,回味那些年的悠悠歲月。
2025-03-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3月舉行的不少藝術活動也要購票入場,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Collect Hong Kong 2025(前稱Collectible Art Fair)藝術博覽卻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展覽將於3月22日至4月4日於香港藝術中心的包氏畫廊、賽馬會展廊和Showcase Centre舉行,精選了本地301名藝術家合共近350件作品,涵蓋掛畫、陶藝、攝影、雕塑、裝置藝術和混合媒介藝術等類型,例如曾代表香港參與第23屆巴西聖保羅藝術雙年展(1996)和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2001)的藝術家何兆基的作品《造山前傳》(2024),或是靳埭強的《盆中竹》(2003)和《紅日傲松》(2003)等,提供收藏本地藝術家作品的機會。大會在展覽期間亦會舉行Artist Blind Dating和創意角落工作坊等,讓大眾與藝術家深入對話,或在藝術家指導下一同創作。
2025-03-13 BEAUTY & STYLE > FASHION
【明報專訊】在當代時尚的一片喧囂中,有些人會選擇默默地堅持自我風格。越南設計師Lam Gia Khang是其中一人,他透過自家品牌Gia Studios開闢了一條獨特道路,以極簡主義為核心,將傳統越南工藝與現代設計語言融合,創造出既低調又充滿力量的服飾。早前他帶着2025春夏系列來港,與《明報》life&style分享他的設計哲學。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 「巾幗不讓鬚眉」、「女中豪傑」的老調子早已唱完,明日為「3.8」國際婦女節,不妨放下「男/女」二元的框架,重新思考女性作為獨立個體於現代社會的生存狀况。
【明報專訊】位於地下的咖啡店有如渴喝門面,一看那充滿異國風情的裝潢,就知這裏與旅遊有關。Sonya如數家珍地數列:門口是巴勒斯坦畫家繪製的壁畫、摩洛哥燈、敘利亞咖啡壺、加納婦女編織的燈罩……全部裝飾都是她從當地帶回香港。
2025-03-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現今世代的孩子,從小就成為數碼原住民,不少學生從小學階段起就習慣恆常使用智能電話和互聯網與人互動。在課堂外,互聯網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但也讓許多小學生及青少年陷入被網絡欺凌的困擾。網絡欺凌是指故意和重複地透過流言、虛假照片或信息,甚至以「起底」公開個人資料的方式,在網上傷害他人。這些行為深深刺痛靈魂,使受害者留下焦慮和長期的情感創傷。
【明報專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影響教育生態。這些工具不僅改變了資訊的生成與傳播方式,也對學校的教學模式、管理結構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作為學校領導者,我們需要超越對技術的「好奇」與「恐懼」,真正理解其潛力與局限,並將其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
2025-03-0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步入超高齡社會,認知障礙症議題倍受關注。理工大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透過沉浸式體驗,以視覺、嗅覺和聽覺遊戲,讓公眾走進認知障礙人士的感官世界,了解他們日常生活的困難和挑戰,從而培養公眾的同理心,推動認知友善社區。有年輕人參與遊戲,在聽力受干擾、腦袋一團亂下應付不同任務,頓時明白認知障礙人士的困境。
【明報專訊】年近70歲的惠芳是長者中心義工,以前做報販時曾遇過一名老婦,1天買了3份相同報紙,結果要女兒退回,「那時不知道什麼是認知障礙症,以為只是年老沒記性」。後來當上義工,才接觸和認識到認知障礙症。她有一個相識多年、經常一起吃早餐的街坊,最近懷疑有腦退化迹象,「她成日喊肚餓,食完飯一陣就問幾時食飯」。惠芳建議她看醫生,但對方很抗拒,「她說老人家就會這樣,就連她家人也這麼認為」。
2025-03-0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馬灣一向是不少人的後花園。從青衣或葵芳乘搭專線巴士,只需10多分鐘車程即可到達這個遠離繁囂的小島。島上除有大家熟悉的香港挪亞方舟、大自然公園和絕佳的日落打卡位,馬灣公園第二期也即將開幕,亮點自然是由原本村屋翻新而成的彩色屋。今次一於先帶大家到島上搶先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