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上一篇文章談到如何善用人工智能(AI)(link.mingpao.com/84207.htm),而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引,AI應該用於改善人類生活。可是不少從事藝文創作的工作者,真切地感到AI的威脅。近日有人利用AI軟件將照片轉換成酷似日本動畫名家宮崎駿作品的圖片,旋即在網上掀起熱潮,及後亦引發AI會否、能否取代藝術創作的爭議。
2025-04-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每一場討論都有影響力,今日各位點樣討論精神健康,亦會影響其他人點樣理解同回應呢個議題。」主持人在開場白說道,寄語各位辯員以負責任、理性及基於事實的方式辯論,避免污名化。首屆「香港中學精神健康議題辯論比賽」總決賽就此展開,賽規與一般辯論賽無異,但主辦的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在活動中加入不少巧思,希望傳達「精神健康議題是可以公開地理性討論」的信息。打辯論的人學習能力強又能言善辯,一眾中學辯員是否明瞭賽事背後的真正辯題?
2025-02-25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父母迎接新生嬰兒到來,心情既緊張又興奮,無時無刻都希望得到不同的育兒資訊,幫助寶寶健康成長。最近法國皮膚護理品牌Mustela與註冊慈善機構ComboCare合作,計劃舉辦一系列支援新手父母及幼兒發展的活動,爲他們提供專業知識實踐科學育兒。
2025-01-27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多年來一直是一些家庭面對的重要挑戰。
2024-12-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老年化,愈來愈多照顧者為照顧家人付出無數心力;然而,照顧者本身也需要支持與休息。如何讓護老者可以休息而行更遠的路?一個創新工種——「替假護老者」應運而生,正好團結社區力量支援護老者。
2024-1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電影《破.地獄》打破票房紀錄與殯儀禁忌,為入場觀眾上了課生死教育。恰巧小不點們早前學習生死課題,由寧養社會工作者學會創辦人吳宇峰設計課程。內容當然不及兒童不宜的《破.地獄》破格,但生死話題對10歲小朋友來說會否太沉重?他們對生命消逝有何體會?
2024-10-29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香港學生的學業壓力大,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難免面臨大大小小的心理挑戰。根據香港家庭福利會最近的「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受訪學生認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不理想。本會希望透過是次研究引起家長、教師及學生的關注。
2024-10-14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香港老年學會於2022年開展賽馬會「疫途有你」醫護及安老服務同工情緒健康支援計劃。計劃為期兩年,提供講座、工作坊、情緒問卷調查、心理輔導等系統化情緒健康支援。曾參加線上「愛自己」工作坊的註冊護士Jessica表示,靜觀練習讓她在工作中活學活用。
2024-10-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你一覺醒來,彷似丟失了記憶,不知剛才自己做了什麼。這是腦癇症患者病發時寫照,所幸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均可減低病發次數。腦癇症曾被誤解為精神疾病或「鬼上身」,其實該病並不可怕,只要社會友善相待,許多患者都能在職場一展所長。透過一日店長活動,記者認識了兩位腦癇症病友,一個熱中量子電腦知識,一個熱愛姜濤與日本漫畫Chiikawa,從他倆身上學習腦癇症的種種。
2024-10-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乜乜乜學校9月正式開課,第一課先教情緒,請來精神健康急救導師、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創辦人細C設計課程。5位小不點主角對情緒並不陌生,大多試過「發爛渣」後遭大人指摘;當看到情緒主題動畫《玩轉腦朋友2》的海報,他們亦能說出情緒角色的名稱。針對高小學生的情緒教育應怎樣教?記者旁觀這節情緒課,再問問主角與老師課後感。
2024-09-2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從地面爬上樓梯,穿過隧道,一名年輕母親在高空遊樂場抱着幼女玩盪鞦韆。上到一樓見潘媽媽在親子食堂餵女兒吃飯,享受親子時光之餘,可看看「食育區」的繪本。照顧者鬆ZONE則見有媽媽小憩,偷得浮生半日閒。任由孩子在遊戲區跑跑跳跳識朋友,照顧者趁此機會互吐苦水,更能放心去上課,補習照顧技巧。近日有不少與照顧者壓力有關的倫常慘案,多涉長者或殘疾人士照顧者,但別忘記兒童照顧者亦需要關心。若說照顧者用愛為孩子撐出一片天,這樓高3層的社區客廳則嘗試為照顧者撐開一片天,得片刻喘息。
【明報專訊】去周最駭人的新聞,莫過於真主黨受襲,傳呼機和對講機先後爆炸,引發大量傷亡,情節如同電影。年輕世代接收資訊幾乎全都透過網絡,大有可能沒親眼見過傳呼機,但正如記者梁景鴻指出,就算是讀者周日早上一邊一盅兩件、一邊捧讀的紙本版《明報》,生產流程也是免不了流經網絡。網絡早已深深滲透生活,所以當Google出現學校被改名搞笑,說影響很大又不是,說沒影響也不是,就特別覺得無聊。網絡的好所仗仰的公民素養,可有能力自我修正?
2024-06-0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得到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贊助,香港老年學會聯同3間非牟利機構(救世軍、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及聖雅各福群會)推行「陪住你」上門看顧支援計劃,支援社區上有需要的護老者。香港老年學會專責設計、推行「替假護老者」證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