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每個寵物主人都希望與毛孩留下最美回憶,不過要拍出人寵互動的溫馨場面,難度超乎想像的高。無論在家中拍攝還是影戶外沙龍,毛孩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四處張望,有時坐不定,甚至「阿崩叫狗,愈叫愈走」,留下的往往只有一堆「黑歷史」。今期我們特別請來專業寵物攝影師帶大家到近期人寵玩樂熱點西沙GO PARK打卡,分享寵物攝影的實用技巧。
2025-02-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你曾在傳統影樓拍攝全家福嗎?昔日,許多家庭都會在農曆新年或特殊日子,盛裝前往影樓拍攝全家福,留下歲月靜好的珍貴影像;但時移世易,傳統影樓愈來愈少。最近,致力推廣香港本土文化的非牟利機構文化葫蘆,於中環街市策劃以全家福為主題的展覽「港文化.港連結——家家照相」,不僅回顧香港影樓百年歷史,更展出歷代珍貴的全家福和日常家庭照。無數珍貴的瞬間被定格在一張張全家福中,串連起關於家庭、愛和記憶的點滴。
2025-01-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隱身幕後,為香港攝影藝術家、博物館及收藏家專業印刷相片四十載的王建賢(賢哥),與上回(2024年12月20日)「攝影印匠」林偉(Robert Lam)一樣,邊做邊學起家。賢哥早在1990年代看重數碼攝影潛力,千禧年代把跨媒介色彩管理技術引入香港。上月他辦了場生涯告別展「隱.現」,現在正攜VR(虛擬實境)相機到處拍。「Arts tech(藝術科技)」、「AI(人工智能)」、「沉浸式」等高科技來襲,平面攝影是否已經落後於時代?賢哥卻說攝影師應該繼續拍,每個人亦要把舊照趁早曬。
2024-12-2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聖誕打卡自然離不開聖誕樹與燈飾,除了西九、尖東等熱門景點,還有其他選擇嗎?今次我們離開人多車多的鬧市,走到大埔滘的白鷺湖互動中心Lake House,那裏除了有一幢掛滿燈飾的白色歐陸風格建築,對出的湖中央還矗立一棵泛着炫目藍光的10米高聖誕樹。今年若不想人逼人,不妨來這裏過不一樣的歐陸風聖誕。
2024-11-2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希望……香港落雪。」話說前幾日上飛鵝山頂賞夜景,在微涼的夜風中,突然想起電影《過春天》的對白。今日已是「小雪」節氣,許多北方的城市與國家或許正在迎接初雪,自然界萬物亦進入休眠期,在睡夢中將能量積蓄,等待春天降臨。
2024-11-0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不論查中或英文字典,「藥房」意思都是賣藥的地方。政府日前在《施政報告》提出,會在2026年推出「社區藥房計劃」,讓病人在更多地點,以更便宜的價錢配公立醫院藥物。藥房前面多了兩個字,功能可會變?身兼醫生的醫護行者創辦人范寧認為,「社區」的重點是人。當醫護除了配藥,還讓自稱患「香港腳」的求助者脫下鞋子,一起研究病症;又與街坊一同吃飯,交流心得,把管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傳授給每個人,這或會是「藥房」最理想革新。
2024-10-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以色列上月炸死宿敵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以軍亦繼續打擊真主黨,並空襲也門胡塞武裝,伊朗則向以色列還擊。一時之間,中東大戰似乎如箭在弦,大家也遺忘了已經持續一年的加沙戰爭。發生這麼多事情,自然要好好記錄。這一年來,各地記者又如何從不同角度記錄這場戰爭,讓遠方的我們看到戰爭的真相?
2024-09-2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爛泥》謝夫尼高斯(Jeff Nichols)執導的《不羈騎士》(The Bikeriders),集合《毒魔》湯哈迪(Tom Hardy)、《貓王》奧斯汀畢拿(Austin Butler)、《獨行殺姬》祖迪高瑪(Jodie Comer)、《電流戰爭》米高山倫(Michael Shannon)、《行屍》諾文雷迪斯(Norman Reedus)等衆多演員參演,去年8月在美國Telluride電影節世界首映,原定12月正式公映,準備衝擊奧斯卡,可是編劇及演員公會雙罷工,直到11月才完結,令映期推遲至今年6月在美國開畫,至今全球收超過3580萬美元(約2.79億港元),接近收支平衡;在爛番茄網站綜合275篇影評文章,亦得分80%,雖然錯過了角逐奧斯卡的機會,但口碑算不錯。
2024-08-18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43歲《黑天鵝》金像影后妮坦莉寶雯(Natalie Portman)自《這個殺手不太冷》出道逾30年,首次拍攝劇集《湖中的女子》(Lady in the Lake),上月19日在影視串流平台Apple TV+上架,只有短短7集,周五將迎來大結局;爛番茄網的影評人對此劇評價不俗,達77%好評,並讚賞妮坦莉的演出,說不定來年的金球獎或艾美獎,可為她增添一項視后殊榮。
2024-08-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瞬息萬變的都市中,鐵路網絡編織的不僅是連接各處的線條,更是生活中的精彩瞬間。從膠袋中露出頭來的家禽、打乒乓球的學生、依偎在角落的戀人……從1990年代的車廂百態,到現今鐵路與城市交織的動人畫面,一幕幕片段折射出的正是城市脈搏。
2024-07-26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Fragile,中文譯作易碎的,脆弱的,又被解釋為受不起挫折,敏感而不堅強。但在攝影師眼中,脆弱卻「常是創造力的靈感來源」。無論是Tyler Mitchell鏡頭下,甲蟲爬上男孩鼻頭的瞬間;還是Robert Mapplethorpe捕捉初生紅花低垂的時刻,世間萬物皆可見「脆弱之美」。
2024-06-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人體確實感受到熱了,為拍到受熱的港人,攝影記者阿宗一連幾天到港九新界拍照。不過,雖然氣候變化讓香港熱力加碼,我們的汗水通常還是薄薄地的一浸,不是黃豆大汗珠,一粒粒在相片中直接構成張力——香港今夏的熱,堵塞了毛孔,讓人皺起眉頭,更多呈現在人們的姿態上。
2024-06-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緬懷新聞攝影泰斗陳橋先生 鏡頭下香港歷史點滴」專題展覽,紀念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後輩稱之「橋叔」。橋叔屢獲殊榮,包括6次世界新聞圖片榮譽獎,和英女王榮譽獎章。橋叔今年4月6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辭世,享年96歲。他走過近一個世紀的歲月,旁人不太可能完整說出他的故事。記者分別訪問幾名曾短暫與橋叔共事的人,他們都異口同聲道出橋叔謙遜又不甘平凡一面,較少人留意的是,不論橋叔拿着相機跑什麼場合,他腳上依舊穿着一雙皮鞋。
2024-05-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的自然生態,值得認識、記錄和保留嗎?在香港住過30年的生態攝影師Robert I. Ferguson,曾經也跟大部分港人一樣,對香港郊野不甚了解。自2018年到叢林探險後,他才愛上這片土地,每天在網誌上載一種自己拍攝的生物照片,到處向專家請教,撰寫短文介紹物種,用了兩年時間便得到攝影獎。即使已經返回老家,今年仍趁出版香港野生物種指南,回港探望港九新界的動物好友。
2024-04-22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碧咸嫂」維多利亞(Victoria Beckham)本月17日入「五」,其「萬人迷」丈夫碧咸(David Beckham)連日為她舉行慶祝活動,但以上周六(20日)在倫敦私人會所Oswald舉辦的派對最星光熠熠,除了3子1女列席外,正在英國拍攝新片《職業特工隊: 死亡清算下集》的湯告魯斯(Tom Cruise)驚喜現身;維多利亞的4名辣妹(Spice Girls)拍檔全部到場,並跟她一起跳唱,全程由碧咸拍下來;周日凌晨兩點半才盡興歸家,碧咸更孭着早前受傷了的老婆步出會所,展現廿四孝老公本色。
2024-04-08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第一凶兆》(The First Omen)上周五在美國上映,票房不及《一百萬零一夜》男星狄夫柏圖(Dev Patel)首次自編自導自演的《Monkey Man》,而且兩片相差百萬美元,可謂不少,尤其《第》片背負近半世紀經典恐怖片《凶兆》前傳之名,更令觀衆滿懷期望。在爛番茄網站綜合118篇評論文章得出77%,算是不錯,但觀衆好感度只有64%,美國票房正如實反映了市場反應。
2024-04-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普及,極端氣候加劇,部分地區戰火連綿,每日每夜不同新聞內容誕生,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真相更是彌足珍貴。法國新聞社(法新社,AFP)標準與道德編輯(Standards and Ethics Editor)Eric Wishart為法新社制訂編採規章和倫理守則,釐定新聞報道界線和職業操守,他說新聞從業員面對的挑戰一直在進化(evolving)。在這變幻無常的時局,新聞業界該如何守住報道的道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