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此前我並不知道米蘭昆德拉是如此糟糕的讀者,在書上用鉛筆寫滿批註——作為圖書管理員,我討厭他!」捷克布爾諾(Brno)摩拉維亞圖書館(MZK)館長Tomáš Kubíček以幽默口脗展開這場由港大繆思樂季舉辦的公開講座。私下訪談時,他同樣「譴責」這種對書本的「破壞」,但這些寫滿「譯者此處標點錯誤」、「這段論證不成立」的眉批,恰恰成為解構昆德拉思想迷宮的另一種地圖。
【明報專訊】3月28日中午,緬甸發生7.7級大地震,死亡人數暫逾3000,很可能仍未見頂。網上熱議曼谷倒塌高樓,記者反而想起震央所在的緬甸,為何現場片段那麼少?我們越洋聯絡兩名身處仰光的緬甸人,惟網絡不穩加上語言隔閡,只能斷斷續續交談,問題覆述再覆述。這場艱難的通話,反映國際社會與緬甸斷聯,被孤立的不止是軍政府,也是緬甸民眾。
【明報專訊】英國電視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揭示網上男人圈(manosphere)及欺凌對青少年的影響,引發廣泛迴響。英國著名諷刺雜誌Private Eye最新一期也在封面向該劇致敬,標題寫道:「一個關於有毒男子氣概、欺凌、網上洗腦導致悲劇的故事,令人震驚」,不過封面配圖卻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萬斯和科技大亨馬斯克。
2025-04-05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韓國SBS電視台2月21日播出的《寶物島》,由《低谷醫生》朴炯植擔正,故事圍繞大山集團會長的秘書,更換了集團幕後「軍師」用來儲存巨額賄款的銀行密碼後,遭大山集團會長的女婿槍殺,各人為了尋回密碼而鬥智鬥力。
2025-04-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朋友在倫敦的首個個展開幕,當然要來一個專訪。來自巴西的當代藝術家Ana Luiza Rodrigues,她的創作從不拘泥於媒介,從攝影、拼貼,到表演、雕塑等,相當自由。但是要說我自己的私心之選,我最喜歡的絕對是她那些利用現成素材結合而成的雕塑,而這次在Tension畫廊的展覽Terranova正正就是以這些作品為主體。
【明報專訊】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問ChatGPT,它說「藝術是主觀的,沒有絕對答案」,但羅列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梵高、畢加索與莫內。又問近期大熱的DeepSeek,得到答案竟完全重合。此刻,讀到這段文字的你,腦內浮現出的名字是否也相同?還是說,看着以上名字,你的腦內浮現出的是疑惑——為何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
2025-03-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出爐,急症室收費由180元倍增至400元(危殆和危急病人豁免),住院服務、專科門診、藥費統統加價;與此同時醫療保障加強,費用減免機制降門檻,引入無需審查的全年一萬元封頂。這是近年最大規模的醫療收費改革,難免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政府與市民的醫療開支共付比例應如何考慮?這次改革未有提及醫療融資,在關注醫療系統可持續性之時,相關融資討論是否可以再擺上枱面?
【明報專訊】英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播出兩周即颳起全球旋風。熱潮捲至香港,家長群組裏多是提心吊膽,驚聞網上「男圈」(manosphere)如此猖獗;但也不及移英一群杯弓蛇影,畢竟當地stabbing(刺刀傷人)時有所聞。編劇兼演爸爸的史提芬嘉咸(Stephen Graham)一早言明,開拍此劇旨在詰問,因他本人也苦無答案。觀乎近日本地討論,重點多落在如何管孩子用手機,怎樣做個好父親,或群起鞭撻厭女文化;至於該劇焦點:年輕男性的苦惱與危機,卻乏人問津,結果迷失的男孩還是如舊壓抑與無言。
【明報專訊】老實說,一開始追看《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我是期望看到答案的。也許是誤會?也許是欺凌?也許是管教問題?但到最後所有假設都被推翻,除了一鏡到底的手法,每一集的信息都混沌得令人窒息。
2025-03-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有人說藝術創作是透視靈魂及意識的一種方法。如果對照不同藝術家於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是否等於透達一個族群在當時的集體意識?除了看教科書或研讀歷史書,看藝術作品也是我一直以來學習中東歷史、社會形態、風土民情的方式。雖然如此吸收知識的方法有點雜亂無章,甚至不太客觀,但從藝術角度似乎更能了解人們的精神面貌。
2025-03-26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Melancholic》田中征爾自編自導,《無間雙龍》生田斗真與《信用欺詐師JP》東出昌大合演日本動作片《鬼城殺》,2月27日在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截至上周仍穩佔非英語電影收視榜第4位,可見捧場者眾。新片改編日本漫畫家河部真道的同名作品,故事以虛構日本「新條市」為背景,講述殺手坂田周平(生田斗真飾)金盆洗手前,突遭神秘組織「奇面組」滅門,妻子葵(木龍麻生飾)和女兒涼遇害,並嫁禍坂田為兇手。12年後,坂田出獄重遇宿敵,誓死為妻女報仇。
2025-03-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上周三會展很是熱鬧,除了1樓的香港國際影視展,3樓還有亞洲品牌及營銷論壇(MarketingPulse)及亞洲電子商貿論壇 (eTailingPulse)。商業伙伴或寒暄或傾生意,一個藝術家的出現似乎有點突兀。「我完全不是做marketing㗎」,香港逸東酒店(Eaton HK)文化總監陳敬元卻受邀參與MarketingPulse及eTailingPulse論壇,自己也嘖嘖稱奇,「我(工作)純粹是搞吓文化活動,與邊緣群體或藝術家打交道」。但想深一層,推動多元文化早成為新的營銷策略,Eaton HK正是一例 ;酒店連結少數群體卻不求收支平衡,陳敬元發現,「那些社群是真的需要Eaton」。
【明報專訊】隨香港和深圳的地理距離,及經濟發展差距愈來愈近,元朗流浮山村民口中的「流浮山」變成「后海灣」。在最新北部都會區規劃下,此地再添新名——「數碼新海岸」。遊人喜歡來吃海鮮,唱作歌手Serrini有作品叫《我在流浮山滴眼水》,但其實流浮山的真面貌,一直少有機會被區外人認識。近日流浮山碼頭再設生蠔打卡點,自拍的人會不會知道這裏的蠔不能生吃,特產其實是乾曬金蠔?村民、教大中文系系主任陳偉強(阿Tim)不時重回小時候流浮山的家,預料發展可能讓歷史印記消失,心情可會似歌詞「那凄清感覺總會跟隨」。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的舉動令人頭暈眼花,如設立政府效率部大規模裁員、廢除教育部、威脅彈劾法官,但與其追蹤他一舉一動,倒不如問,特朗普或其身邊人到底想做什麼?尤其是矽谷一班向特朗普投誠的科技右派(Tech Right)想幹什麼?
【明報專訊】去年5月,勞工及福利局批評社工註冊局「五宗罪」,其後火速提出改組修例,將註冊局民選成員比例由主導變弱勢。在這天之前,社工註冊局較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究竟發生什麼事引來當局「窮追猛打」?記者訪問歷屆多名註冊局民選成員,以及關注局內發展的社工,由社工註冊局1998年成立開始,分析多年來的發展,並逐步拆解註冊局如何走入政治風眼之中。
2025-03-2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內地現象級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票房剛突破20億美元(約161億港元)大關,榮登史上最賣座電影第5位,完美展示古典文學IP(知識產權)的現代經濟價值。相比之下,改編自1937年迪士尼首部長篇動畫的真人演出電影《白雪公主》(Snow White),既要保留原著神髓,又想植入現代思維,結果綁手綁腳,「爛番茄」網站綜合96篇影評文章後,給予此片48%不及格分數並非無因。
2025-03-20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迪士尼經典動畫改編拍成真人演出電影《白雪公主》(Snow White)今天(20日)在港開畫,美國及內地延遲一日上映,戲中飾演「白雪公主」的麗素施嘉(Rachel Zegler)與「黑魔后」姬兒加杜(Gal Gadot)傳因政見不同而鬧翻,前日姬兒出席荷李活星光大道的摘星儀式,麗素未有現身道賀,卻有大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支持者在場外抗議,各自揮舞國旗和示威標語,其間發生衝突,傳有人被警方拘捕。
2025-03-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由李六乙改編的《雷雨》今年1月在內地上演,本月5至9日來到香港,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演出,購票反應熱烈,不過觀後反應和預期有落差。在我看來,這不單純是劇組演得好不好的問題,背後涉及《雷雨》劇本的特點以及在當代改編時形成的特殊現象——例如觀眾因為劇情太狗血(過於誇張或較明顯刻意挑動觀眾情緒)而「笑場」,其實並非這次才出現,早在10多年前在內地就發生了,而且引發討論。作為一種文學現象,這些笑聲揭露了作者、作品與觀眾之間的縫隙,也正是將劇本帶入當代需要細想的片刻,不該一笑了之。曹禺《雷雨》劇本最初發表於1934年7月,同年12月首次演出,距今已經90多年。趁此,本文由《雷雨》的接受史說起,循版本修訂與主題解讀說明其特點,也談論這部劇本在當代改編所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明報專訊】「永禎祥畫架」老闆李耀漢半生替人裱過上萬張相片和畫作,他與太太現時在中環歌賦街51號經營的舖位門口,亦有自己的收藏一角。最醒目的,當數前港督彭定康和夫人親筆簽名全家福,亦有衛奕信夫人的感謝信。李生每天準時9點開舖,不論是港督還是大班,名畫或學生作品,一視同仁,鋸木、𠝹玻璃木板、合併、釘起;咬着蛋撻來光顧的彭定康,或是從「皇冠車(港督府專車)」下來的衛奕信夫人,亦不能打尖。李生說,回歸時洋人離港、港人移民,就如彭定康找人拍照又畫畫,紀念後來未必有機會再訪的香港,曾令店舖生意不俗。
【明報專訊】俄烏戰事仍處於各方都說同意停火但條件談不攏的情狀,刻下戲院正在上映的紀錄片《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則是深入到以色列佔領地約旦河西岸拍攝巴人的生活日常,電影剛在奧斯卡奪得最佳紀錄片大獎,但影片不單無法在以色列公映,基於政治爭議,美國至今亦未有發行商願意發行,林康琪看電影卻從中見出以巴未來的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