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每個寵物主人都希望與毛孩留下最美回憶,不過要拍出人寵互動的溫馨場面,難度超乎想像的高。無論在家中拍攝還是影戶外沙龍,毛孩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四處張望,有時坐不定,甚至「阿崩叫狗,愈叫愈走」,留下的往往只有一堆「黑歷史」。今期我們特別請來專業寵物攝影師帶大家到近期人寵玩樂熱點西沙GO PARK打卡,分享寵物攝影的實用技巧。
2025-03-1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去年上映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掀起懷舊熱潮,及後有商場舉辦電影展覽供遊人打卡。而專門蒐集本地民間舊物的民間博物館,亦於去年底在沙田設立香港光影展館,復刻7個昔日場景來展出舊物,呈現老香港各種風貌。你有沒有想過,以一身復古打扮,拿起各種舊物件,拍攝一輯模擬昔日舊照,回味那些年的悠悠歲月。
2025-03-0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不少人愛在春天計劃一年的度假計劃,地中海是其中一個熱點。位於法國南部蔚藍海岸(Côte d'Azur)的尼斯全年氣候溫暖宜人,在當地甚至有Nissa La Bella的說法,即「美麗的尼斯」的意思,吸引藝術家如Henri Matisse和Edvard Munch到訪,更有不少以雕塑為主的藝術館。景點以外,度假另一重點自然是酒店,曾關閉兩年重新裝修的Anantara Plaza Nice Hotel換上新面貌,將當地歷史、建築、藝術元素融入其中,令酒店本身成為到訪當地的「旅遊指南」!
2025-02-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874年4月15日晚上8時,一場改變藝術史的展覽揭幕。莫內、塞尚、雷諾阿等在官方沙龍展落選的年輕畫家,自組首屆「印象派畫展」。展場不大,酒紅色牆身上疏落有致地懸掛起《印象.日出》、《巴黎女人》、《現代奧林匹亞》等名作。然而當晚觀展人流不多,甚至遭評論家揶揄批評,不過一眾畫家卻顯得不太在乎,莫內還氣定神閒地提着煙斗,笑說準備好跟評論家唇槍舌劍一番。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LGBTQIA+共8個字元代表不同性取向,要兩隻手才能數盡。藝術家羅雪寶用兩年時間記錄「T(跨性別者)」,從這個字母又可再劃分為跨女、跨男、非二元性別、偽娘。展覽期間世界還未大同——泰國曼谷剛舉行一場同性婚姻集體婚禮,但太平洋另一邊,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卻嘗試終止國內性別多元政策。攝下形形色色跨性別者的阿寶沒打算要說服好多人,她展示被攝者理想一面,又告訴你人人都可面對弱勢處境——多元的社會、異態的人類,本是平常事。
2024-11-25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中年好聲音3》昨晚(24日)播出一集,香港賽區、大灣區及新馬區60強選手大混戰,第一回的14位選手中,有2位選手奪5燈直接晉級,分別是5燈張與辰和5燈李金凱,。
2024-11-23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中年好聲音3》明晚(24日)播映一集,評審團除了固定班底肥媽、張佳添、周國豐、伍仲衡外,今集起布志綸(Alan)擔任嘉賓評審。
2024-11-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前些日子因為「不可抗逆」的原因,我失去了不少教育和文字工作;作為香港人馬死便落地行,遂開始了打散工的生涯。炒散開了我的眼界,應聘過程簡單、直接而赤裸,不再需要什麼cover letter、什麼人事關係,什麼文字作品。合則來不合則去,東家唔打打西家,被拒絕不打擊情緒,被接納頓覺新奇刺激。
2024-10-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第一次見到聶華苓的時候,她已經92歲了。2017年秋天,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簡稱IWP)舉行50周年慶祝活動,一直嚮往IWP的我有幸獲邀到愛荷華城採訪。飛機沒有延誤,但我還是來得太晚,聶老師在我出生以前已經從國際寫作計劃總監一職退休,來到2017年,她亦不再經常參加公開活動。不過,她仍是廣受尊敬的IWP共同創辦人、「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無論她是否在場,IWP活動主持人的致謝辭都總會提到「Hualing」這個名字。專程來參加慶祝活動的華語作家,包括1967年參與第一屆駐留的台灣詩人瘂弦,還有香港作家董啟章、潘耀明,內地小說家畢飛宇、李笛安等。他們在愛荷華的那幾天,除了參與慶祝活動,亦會跟聶老師及親友一起到Paul Engle墓前致意、到聶老師的家「安寓」聚會聊天、外出觀光等。同樣長着華人面孔的我,因着記者的身分獲許混在其中一同參與,尋找機會訪問聶老師。
2024-09-10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乘坐高鐵從張家界西站到鳳凰古城站,只需1小時車程,已可欣賞截然不同的風景。張家界以自然風光聞名,鳳凰古城則以人文景色吸引遊客。這個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古城,早期以中國鄉土作家沈從文故鄉而為人所知,環境清幽的水鄉,淳樸無華的小鎮,成為都市人憧憬的一道鄉村風景。近年古城蛻變新面貌,搖身變成內地最火紅的旅拍城鎮,遊客畫上精緻妝容,打扮成苗族姑娘與男兒,在沱江旁定格最美一刻,為這座百年古城帶來新活力。
2024-08-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書籍以文字記載知識,街頭招牌則以手寫美學、霓虹工藝、背後的人情故事等承載城市歷史,可惜隨着城市發展而愈來愈少。招牌文化保育平台「街招」成立7年來,搶救逾200多個招牌,平台近日聯同數碼打印工作室artellex展出部分舊招牌與照片,與大眾分享招牌背後的故事,如在2021年結業、位於上環的「海安㗎啡室」,舊式理髮店僑冠男女髮型屋及手作洋服店沙龍洋服。透過實體招牌配合相片定格的昔日面貌、店家合照、拆卸畫面等,立體地道出每段老店故事。●
2024-07-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藝術家金宇澄因長篇小說《繁花》成名。2023年底,由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熱播,讓金宇澄的小說《繁花》再度掀起閱讀熱潮。今年,金宇澄除了在香港書展舉行講座,同時於中環舉行個人畫展「繁花——金宇澄繪畫展」,筆者有機會專訪金宇澄,聽他講述他眼中的《繁花》世界。
2024-06-14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莫奈和西斯萊死了。印象主義的畫面永生。」——余光中
2024-05-23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日劇《GTO麻辣教師》男星中尾彬本月16日因心臟衰竭離世,享年81歲,其妻是女星池波志乃,日前已為亡夫低調舉行喪禮。中尾彬入行60年,演出不少經典作品如電影《哥斯拉》系列,日劇《女醫神Doctor X》系列,遺作是Netflix《相撲聖域》,亦曾與「萬人迷」木村拓哉合作為電玩《審判之眼》配音。中尾彬不單演技出色,亦愛繪畫並多次舉辦畫展,曾獲頒法國沙龍展獎。日媒指他晚年健康欠佳,2007年因急性肺炎入院,引發急性腎衰竭、肝衰竭等併發症。2018年他夫婦倆出書《終活夫婦》,自爆早已計劃身後事,包括設計墓碑。池波志乃昨日透露,丈夫最近腰腿不適,體力下降,經常進出醫院。他原定計劃12月旅行,豈料本月15日病情惡化,翌日在睡夢中離世。對於丈夫猝逝感到茫然,但仍會遵守約定,笑着送他離開。
2024-05-07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陳奕迅(Eason)巡迴演唱會上周開始展開6場武漢站,前晚尾場唱《人生馬拉松》時,觀眾從大熒幕看到Eason邊唱邊露出痛苦表情,最初以為是投入歌曲,漸漸發覺有異樣,他唱到最後更閃着淚光,手摸着腰。之後Eason跟觀眾透露前一晚跳快歌部分因太興奮扭傷腰部,「跟年紀沒關係,是意外! 今(前)天我很擔心能不能完成,至少唱的部分還可以,身體的能量可能沒辦法,所以很困擾,我剛才真的痛到哭出來,從來未試過這樣子,真的不好意思」。
2024-05-06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陳奕迅(Eason)的 Fear and Dreams世界巡迴演唱會,上星期開始,巡迴到武漢演出6場,料不到跳舞時Eason太投入拉傷腰,唱至演唱會第3部分尾段,Eason邊唱邊托著腰,因痛楚閃出淚光,最後要暫停第4部分勁歌熱舞,改以站立接受歌迷點唱。雖然Eason腰痛,但愈唱愈強,爆發力驚人,「腰痛」版《浮誇》讓歌迷聽出耳油,大讚是神級演繹,今次意外令武漢尾場歌迷獲得5首平日少唱的金曲。
2024-04-20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黃翠如、周奕瑋(Jarvis)及C君主持的綜藝節目《Grand住去台北》今晚(20日)首播,第1集將介紹三大特色豪華體驗,包括連續6年獲得米芝蓮的一星當代料理餐廳、五星級豪華露營車體驗,及充滿藝術氣息兼有無限打卡位的台灣新興精品商場。他們在米芝蓮一星餐廳食完8道特色料理只需約970港元的大餐後,與負責設計及主理菜式的香港廚師Chef Kin閒談。Chef Kin分享在台灣創立特色料理的過程,並指料理特色是呈現「廚師本身的故事及心路歷程」,C君聞言感嘆:「我哋食咗你嘅人生。」
2024-04-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花10秒時間想一想,近期令你矚目的藝術品是什麼?是怎樣的創作形式?浮現腦海的是畫作、雕塑、書法、錄像,或沉浸式裝置嗎?
2024-04-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座哥德式教堂,氣氛莊嚴古老,曾是人民每周聚首禱告之地,現在踏進去卻見禮堂中投影着裝置作品。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旅客區的教堂Oude Kerk建於16世紀,2012年起慢慢變成當代藝術場地。每年,館方呈獻兩個大型展覽,作品均與該處的脈絡產生對話,即是場域特定之作(site-specific)。藝術若是人回應生命的方式,它也帶神聖,同時呈現一個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