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唔講仲有邊個記得,醖釀20年的垃圾徵費本應去年4月1日正式實施,到期日前宣布延至8月1日,其間政府又突然宣布無限期延遲,料今年中將向立法會匯報工作進度。「垃圾徵費……好耐無人講啦喎」,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下稱中心)總監、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榮休教授黃煥忠說道。面對記者在愚人節前突如其來的一問,不知黃會否以為記者想整蠱他,但他仍堅持垃圾徵費不應推遲,「做不到的原因是我們的決心不夠大,要做好配套,再立法,你什麼都沒有就叫人去分類垃圾,這樣不行。」
2025-03-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戰後英國百廢待興,令當時剛興起的粗獷主義滲透各式各樣的公共建築。除上期(3月21日)介紹的民生案例外,還有國家級或市級的地標公共建築,例如圖書館、市政大樓、音樂廳、美術館等政府機構和文化設施。在首都倫敦中心的泰晤士河畔,便可找到兩棟舉世聞名、至今仍然運作優良的粗獷建築。而由上世紀60年代起,也有赴英學成歸來者及由英移居的建築師,把粗獷建築的技術和美學,帶到本地片場、工業大廈等項目,為粗獷建築雙城記增添精彩紛呈的幾筆。
2025-03-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的崛起無疑為人類生活帶來方便,卻又衝擊勞動市場。記者問AI聊天機械人ChatGPT:「難以被AI取代的MBTI類型是?」它答道:「雖然AI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但在涉及深層人際互動、情感理解、倫理決策和高度創造性的工作中,某些MBTI性格類型(例如INFP和ISFJ)仍然難以被取代。」曾有人當面對電影字幕翻譯馬樂民(ISFJ型人格)說他遲早會被AI淘汰,但他始終認為AI翻譯再精準,也無法演繹電影角色的神韻,他說:「對我來說那些對白不是死物來的,而是有靈魂的,我要將那個靈魂放回去(英文字幕),我譯出來的字幕要似人話」。
2025-03-11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由新晉導演陳思樣執導、陳慶嘉監製的《海不揚波》,以及樊家駿執導、林淑賢監製的《不明事件》,入圍今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的「發展中項目」(IDP),透過IDP尋找投資者。
2025-03-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睇大戲,去新光。」新光戲院大劇場(下稱新光)結業倒數就如電車駛入英皇道,進入直路。這街知巷聞的粵劇演出場地明日將告別觀眾,它營運的52年間經歷過3次結業危機。臨別在即,記者訪問了新光最後經營者、「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他說新光深受香港人愛護,「覺得它是我們粵劇文化的一個堡壘」。讓我們在這座粵劇堡壘被推倒前,重拾搭建它的磚頭細細回味……
2025-02-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問◢本人兒子獲又一村學校和基督教中心幼稚園(窩打老道)上午班取錄。我們居於64校網,將來首選考直資小學,心儀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及英華小學,亦預計會自行外補英文。如兒子未獲直資學位,便參與大抽獎。有幾個問題想請教:
2025-0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最近的熱門話題莫過於人工智能(AI),先有低成本的中國人工智能平台DeepSeek崛起,後有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AI機械人身穿棉襖扭秧歌。AI機械人那呆頭呆腦的模樣甚是趣怪,讓記者想起去年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演奏《瑤族舞曲》,與AI製造的虛擬瑤族舞者同台演出。近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蔡昌壽逝世,而AI表演的秧歌和瑤族舞蹈也是國家級非遺,既然AI能展現出像人的行為,而全球也面臨人口老化、傳統行業青黃不接的問題,也許人類未來能運用AI保育及傳承非遺?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快到。與家人團年吃飯是多數港人願望,但沒有家人陪伴的獨居長者怎辦?移民潮過後,留港長者尤其多,遠在海外的子女無法親自照顧父母,令不少長者鬱鬱寡歡。黃大仙、九龍城區,有280多個家庭,正以「蝦」爹、娘、仔、女、孫、息(曾孫)的關係相處;沒有血緣關係的「蝦」後輩,填補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獨居長者需要,簡單如短訊問候,或得閒飲茶,已經讓長者很開心。在酒樓吃團年飯時受訪的兩個家庭,說自己的「蝦子女」比親子女更親。
2025-01-1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特朗普將於美國時間周一(20日)就職美國總統,而不足兩周前,facebook、Instagram母公司Meta宣布,終止在美國的第三方事實查證計劃,改為參照X推行社群筆記形式(Community Notes),被外媒形容為向特朗普低頭。改動暫未在港實施,但資訊流通無分國界,特朗普2.0年代來襲,假資訊勢將無王管?Meta在聲明中指Fact-check專家帶有偏見,對整個界別又會帶來什麼衝擊?
2024-12-1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James Shea的詩集《面容終結時》(Last Day of My Face)榮獲2024年美國愛荷華詩歌獎(Iowa Poetry Prize)!愛荷華詩歌獎是在1990年創立的詩歌獎,最初被稱為「艾德溫.福特.派柏詩歌獎」(Edwin Ford Piper Poetry Award),後在1993年改名。在2001年前,這個獎項僅頒給已出版至少一本詩集的作家;如今,新進詩人亦可參加競逐。這個獎項是針對詩集單行本的書稿,愛荷華大學在翌年把獲獎書稿出版成詩集。這個系列中的詩集曾獲得過許多榮譽,包括美國詩人學會(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的詹姆斯.拉夫林獎(James Laughlin Award)、美國詩歌協會(Poetry Society of America)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獎(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ward)等等。來自美國的James在香港生活和寫作十年有餘,今年James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進一步鞏固了他在美國詩壇的名聲,對香港詩壇而言也別具意義。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John Ho(何達鴻),我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高中上美術堂時,第一次在PowerPoint上看到他的畫作,色調夢幻可愛,可愛的動物主角一下就把我吸引住。直到大學時,仍不時會見到教授們介紹John Ho的作品,也請過他到學校做客席講師。我就讀的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因被逼遷,在2012年舉辦「救校」拍賣會,邀請藝術家捐出自己作品,拍賣所得的金錢全數捐作繼續租用校園。當時他捐出作品希望為我們一班學生略盡綿力。作為藝術界的大前輩、會出現在教材上的藝術家,我曾以為跟John Ho的交集僅此而已。
2024-12-10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2024 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將於 2025 年 1月 1 日舉行,配合今年主題「我在 狂歌亂舞」,叱咤 903 DJ聯同一眾歌手走訪不同中學,進行一連五場「我在校園狂歌亂舞」巡演。歌手與學生在校園齊演出,讓同學們盡情發揮獨特潛能,激發無限的創意,全情投入廣東歌的狂熱之中。
2024-12-0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鍾雪瑩剛憑電影《看我今天怎麼說》勇奪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許多聾人朋友為之振奮。現實中患先天性嚴重深度聽障的跆拳道運動員何念澄(Ben sir)亦將力爭獎牌,事隔12年再出戰亞太聾人/聽障運動會。運動員面對的困難不用多說,他曾為生計放下拳頭,如今再踏賽場,期盼奪來獎牌與關注,聾人/聽障運動員可獲更多資源。賽場如人生,且看何念澄決不言敗的旅程。
2024-11-30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杜琪峯早前接受BBC News訪問,提到香港新導演愛拍人文題材,關心社會議題,可惜水準未夠好,感覺似《獅子山下》。畢業於浸會大學的葉鈺瀛自編自導、陳果監製《寄了一整個春天》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第6屆大專組得獎作品,亦是今屆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之一,故事圍繞兩個中學女生網售二手內褲後,友情和愛情的變質過程,未知杜Sir看罷,可會改變看法。
2024-11-17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成立「V Music」音樂創庫,包括「V Music Label」音樂品牌、「V Music Library」黑膠唱片館等,後者收藏800張黑膠唱片,於10月初由黃志淙策劃首場展覽「超越千秋:創意與巨匠1.0」;展覽分享The Beatles、David Bowie及坂本龍一等音樂巨匠的起飛始源及轉捩點,黃志淙精心挑選心水唱片,參觀者探索箇中的奧妙,令公眾對流行音樂有更深入的認識。早前恭碩良與加拿大音樂人Jay Leonard J首踏足位於調景嶺的HKDI黑膠唱片館,驚喜有這公眾平台分享音樂。恭碩良跟Jay Leonard J談及對跨國製作音樂的看法,更即席開箱黑膠唱片。
2024-11-15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導演陳果繼《淪落人》後再次擔任「首部劇情片」監製,《寄了一整個春天》由新晉女導演葉鈺瀛自編自導,女團COLLAR成員邱彥筒(Marf)、新世代演員陳書昕、張毓軒、栢天男和胡蓓蔚等合演。
2024-11-12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大熊貓軍團來啦!繼全港市民都可參與的大熊貓命名及繪畫比賽後,一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早前亦透過繪畫的方式,為立體熊貓模具設計出他們心目中最具香港特色的造型。一班熊貓突破固有的黑白兩色,變得色彩繽紛,部分作品更令人會心微笑!這個慈善Panda「童」繪樂比賽正邀請大小朋友們參加,作品更有機會日後在海洋公園內展出,讓人人都欣賞到你的創意!
2024-11-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提倡「無處不旅遊」,幾乎把全世界走遍的旅遊作家薯伯伯(尤弘剛),自疫情時已發現不論出國還是在香港,哪裏都可以「旅行」,即是他的修行。要不要發展生態、熊貓、影視旅遊和打卡經濟?薯伯伯說旅遊的意義更在於發掘陌生地點的故事和反省自身,比起跟着小紅書到廉署和麥當勞道打卡,到少人走過的路和社區小店逛逛,會是更逍遙的旅行。
2024-11-04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中醫理論提到「心藏神」的概念,認為心臟和大腦之間有密切關係,許多情緒反應或精神健康都與心臟有關。這觀點乍聽之下可能令人困惑,為什麼古代中醫要將思維也歸屬於心臟呢?心臟和大腦這兩個看似獨立的器官究竟有什麼關係?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從人體發育的最初階段談起。
2024-11-0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30日,香港陷入人稱「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本佔領時期。80年來城市空間歷經變遷,就算看着舊照片、舊報紙,仍然很難憑空想像人們的生活。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2022年起展開「日據香港空間史研究,1941-1945」,網上互動地圖與資料庫近日公開,讓讀者代入那時空間,理解香港戰時的經濟、管治以及民生等經歷。「三年零八個月是什麼呢?這個地圖愈做下去,我愈發現自己知得少。」鄺智文與研究團隊埋首歷史檔案,往地圖標記民生設施、宗教機構、工廠等6000多個數據點。他們發現,人們的戰時回憶同中有異,原來與城市空間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