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粗獷建築的研究由2020年開始,直至2023年中。長達3年多的歷史探索,除了埋頭研讀檔案資料、尋覓隱藏城內的案例及與相關人物交流訪問之外,還包括遠赴粗獷建築發源地——英國倫敦,了解當地的經典案例之餘,也嘗試透過研究當地檔案、與粗獷建築代表人物彼得‧史密森(Peter Smithson)的兒子西蒙‧史密森(Simon Smithson)和現代建築保育組織C20 Society(The Twentieth Century Society)主席克羅夫特(Catherine Croft)交流,確立兩地建築歷史背後的關聯性。雖然這些零碎的發現均在《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一書中略有提及,卻一直未有整合爬梳雙城的戰後互聯。兩地的粗獷建築關係密切,接下來將會一一拆解。
2025-01-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雖然喜歡旅行,但疫情之後其實有點害怕出遠門,不是因為怕生病,而是怕好久沒有坐長途飛機的身體已經不習慣長時間的飛行。疫情後的第二年,陪着家人出國,才終於願意訂下前往歐洲的機票。
2024-10-2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幾張摺櫈、一部投影機、一幅白布,長洲的某間士多前,幾十人迎着浪濤觀賞一部關於這座小島的電影。而這個小島的故事亦將漂洋過海,在繁榮的鬧市中、於無人的工廠區裏,繼續在不同銀幕之間航行。
2024-08-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書展剛在上月底落幕,今年不乏新書關注建築和城市空間,建築是一門專業,可是看建築並非專家專利。《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作者彭展華和Podcast主持「建築宅男」皆具建築學背景,新書均向大眾書寫建築。看建築不止美學,涉及城市空間如何使用,換句話說大眾就是建築的用家——其實建築不難明,也可反映用家意見。
2024-08-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記得第一次去紐約時,看到大街上有一條很長的人龍,不是在公車站,也不在商店外,單純在馬路旁邊排隊。15分鐘後,一輛大貨車駛到人龍的龍頭,原來是food truck(美食車)。上個月讀到美國diner的發展,我疑惑,是否lunch wagon(午餐車)摘掉輪子後發展成diner,留着輪子的則變為food truck。雖然性質相似,與lunch wagon有關聯,但food truck並不如diner般乘着工業革命線性發展,由流動的午餐車變成固定的餐館,填充城市的罅縫;而是由街頭小販隨都市化慢慢形成一種獨特的餐飲類型,成為流動且具公共性的城市景觀。
2024-06-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市區人往往笑新界西居民騎牛上班上學。屯門鄉郊藍地沒有人用牛出行,但有豬場和菜園的遺址。即使在屯門區內,藍地也算邊陲,要到80年代後期,發展商才來建豪宅;不少老字號小店仍營運至今。近年一個村外人經營的繪本空間,再把區內空間串連,陶氏太公地變社區農場,藝術家在前村長大屋畫上卡通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