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周年之際,不妨暫時離開24小時新聞,重讀已故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文章Un Occident kidnappé ou la tragédie de l'Europe centrale(「被綁架的西方:中歐的悲劇」,台灣譯本:《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昆德拉在該文由中歐小國的命運思考整個歐洲大陸的未來。何謂小國?他寫道:「小國是那種其存在隨時可能被質疑的國家;小國有可能消失,自己也深知這一點。」這段說話用來形容烏克蘭也恰當不過。
2025-0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就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登上中國影史票房冠軍的那天,筆者去看了這部動畫片。此時春節黃金周已過,戲院裏仍是少見的墟冚:父母帶着子女,甚至爺爺嫲嫲帶着孫子女,還有結伴同行的少年、卿卿我我的情侶,買好爆谷可樂、準備好3D眼鏡,在戲院門口排起長龍。
2024-12-2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年將盡,各大傳媒都在做年度回顧這例行公事,盤點過去一年大事。過去一年好像真的沒什麼好消息:烏克蘭、加沙、黎巴嫩、蘇丹戰火持續,德國和法國政治不穩,特朗普將再次成為美國總統……看着這些年度回顧,似乎還是滑滑手機看小貓短片較叫人開心。
2024-12-1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敘利亞領袖阿薩德(Hafez al-Assad)1971年起鐵腕統治敘利亞,被稱為「永遠的領袖」,但最終還是逝世;其子巴沙爾(Bashar al-Assad)2000年繼位延續獨裁統治,2011年殘酷鎮壓反政府示威,隨後爆發內戰。當敘利亞內戰早已近乎被人遺忘之際,叛軍卻在12月8日攻入大馬士革,巴沙爾倉皇出逃俄羅斯,50多年的阿薩德政權突然倒下。近日敘利亞街頭響起口號:「永遠已經結束了,敘利亞長存,阿薩德倒台了!」捱過近14年內戰的敘利亞,今後往哪兒去?
2024-12-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說到濟州,除了花田、藍天海岸的畫面,你還想起什麼?最近在Netflix重看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正正取景濟州。《我》在港關注度值得更高,相比一般愛情劇、穿越劇,它聚焦島上街坊人物,濟州被化為無害無污染的象徵。韓劇一看無妨,剛巧早前認識到當地的藝術創作,須知邊陲島嶼的命運從來不易,歲月靜好之外,濟州有更多故事。
2024-12-0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最近香港一間貓用品店,在鐵閘上畫了一隻納粹軍官造型的貓,並做出納粹致敬手勢。這鐵閘畫在社交媒體迅速引起巨大迴響和爭議,最終負責人致歉並修改畫作,整個經過足證納粹禁忌仍是部分香港人的歷史常識。歐洲第三帝國這短命王朝,長久以來是德國未敢遺忘的歷史傷痕,然而,在古典音樂界不少學者都在詰問,納粹禁忌的這張網該撒多闊,應要提防幾多與希特勒及其文化政治相關的音樂圖騰。華格納的音樂至今仍是以色列碰不得的紅線,另一位同是希特勒至愛,生前甚至抱持反猶言論的奧地利音樂家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卻可免疫。今年是布魯克納誕辰二百周年。站在廿一世紀回望,我們或可再追問,該如何重新理解布魯克納的古典樂,其宗教政治觀如何影響他創作音樂和理解世界。今人又應如何理解納粹德國,挪用布魯克納去建設自身的文化史觀。
2024-11-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帖莫奈(The Maw Naing)是緬甸多年來少數能在國際影節參展的導演。上月他去過釜山國際電影節,放映有關女工勞權運動的新作《何以鴉雀無聲》(MA–Cry of Silence);上周來港參與香港亞洲電影節,偏偏回不去緬甸——除非冒被捕風險。孤立離散處境唏噓不盡,曾為8888民主運動示威者的他,見證同胞抗爭數十載未竟,口中吐出的卻不是哀聲嘆氣;習慣呵笑幾聲,便繼續構思新電影,「一定要拍下去」。
2024-10-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John Lennon的Imagine哼着。生活於和平的我們,看到各地衝突不斷,可有夢想過世界大同?「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無國界」是很多人的願景,先不論國際紛爭,若免簽國家新增幾個,出國玩樂選擇將更多;但若置換尾字變「無國籍」,對任何人都會是噩夢。記者日前採訪馬來西亞檳城的羅興亞難民,從衣食住行,到醫療和教育,處境可以用一字「無」概括。「無」的處境衍生嚴峻後果,但在各方合作下,羅興亞人在絕境中逐小逐小看到燭光般的希望。
2024-10-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韓江,1970年生於韓國全羅南道光州,9歲時隨家人遷至首爾,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1994年,韓江以小說《紅錨》獲得《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進入文壇。其後,獲得多個韓國與外國的文學獎,包括「李箱文學獎」;布克國際獎(憑《素食者》獲得);202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第121位得主,也是史上第18位摘下桂冠的女性作家。
2024-09-07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韓國影視串流平台TVing上月29日推出古裝劇《于氏王后》,由《芭蕾復仇曲》全鍾瑞與金武烈、《歡迎回到三達里》池昌旭合演,以高句麗時代為背景,講述國王意外駕崩,王后來不及哀悼,便急於解決面臨廢位的重大危機,必須在一日內確立新君,維持政局平穩。香港觀眾可在煲劇平台「黃Viu」收看。
2024-09-0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米蘭昆德拉在某篇文章的開首中,提到一段歷史:1956年,蘇聯出兵鎮壓匈牙利國內的革命運動,一名匈牙利通訊社社長在其辦公室被蘇軍炮火摧毁前幾分鐘,向全世界發放了蘇聯入侵匈牙利的消息,並以這樣一句說話作結:「我們將為匈牙利也為歐洲而死。」昆德拉的問題是,為什麼將當時匈牙利的命運等同於歐洲的命運?在這篇名為〈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的著名文章裏,他試圖給出一個解答:對一個生活在共產主義鐵幕下的匈牙利人來說,捍衛匈牙利就是捍衛備受威脅的歐洲價值,這名匈牙利人才會向整個歐洲發出這樣的呼喚;然而昆德拉卻悲觀地認為,歷史的現實卻恰恰相反,匈牙利慘遭蘇聯蹂躪,正說明了「歐洲」不再被視作一個整體價值和身分,在鐵幕之外的歐洲,即昆德拉筆下的「西方」(Occident),並沒有聽懂這位匈牙利人的呼喚。
2024-08-26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李沐、曹佑寧、婁峻碩主演的台灣電影《夏日的檸檬草》近日在港上映,新片改編作者瑪琪朵同名小說,由獲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導演獎的賴孟傑執導,以搞笑輕鬆手法,帶出青澀酸甜的校園戀愛。
2024-07-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藝術家金宇澄因長篇小說《繁花》成名。2023年底,由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熱播,讓金宇澄的小說《繁花》再度掀起閱讀熱潮。今年,金宇澄除了在香港書展舉行講座,同時於中環舉行個人畫展「繁花——金宇澄繪畫展」,筆者有機會專訪金宇澄,聽他講述他眼中的《繁花》世界。
2024-05-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周六是韓國5‧18光州事件44周年,此前重看了一遍《逆權司機》。其中一幕尤其深刻,飾演的士司機的宋康昊隨德國記者到天台拍攝光州的示威情况,他掏出女途人贈送的飯糰,大口啃嚥,一邊稱讚全羅道是美食之鄉。接續民眾遭軍隊武力鎮壓,那名好心的女途人在宋康昊面前被軍人暴打至頭破血流,這顆飯糰成了一道覺醒的契機。
2024-05-1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移動迷宮》韋斯保(Wes Ball)執導、《獵魔士》女星菲雅艾倫(Freya Allan)主演新片《猿人爭霸戰:猩凶帝國》(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既可視為同系列電影第4集,亦是全新三部曲的第一章,美國昨日開畫,香港提前一日上映,故事以猿人領袖凱撒死後300年講起,全球觀眾一同見證凱撒接班人的誕生。截稿前「爛番茄」網站綜合148篇影評文章得分82%,觀眾好感度亦有81%,可謂雅俗共賞。
2024-04-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早前一個星期六去了看電影《小菊的世界》,入場前並無預計自己會看到什麼,因為無細讀故事大綱,只知道是關於一個江戶女子的生活。吸引我入場的原因,是這套電影獲日本老牌電影雜誌《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日本電影「Best One」,擊敗《新活日常》(Perfect Days),同時奪得劇本獎。而且由黑木華主演,令人期待。看過後,發現故事雖簡單,卻令人回味,而且和《新活日常》竟然意外地契合。走出戲院,到晚上睡前,都沉浸在「余韻」之中。實在是一部好有趣的電影。
2024-04-18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12.12:首爾之春》改編自1979年12月12日在韓國首爾發生的9小時軍事政變,由《軍艦島》黃政民、《5時恭候的證人》鄭雨盛、《財閥家的小兒子》李聖旻、《夫妻的世界》朴海俊、《危樓深淵》金成均及《秘密任務2:International》朴勳等主演,《阿修羅》金性洙執導,在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獲6項提名,最後勇奪最佳男配角(朴勳)及最佳剪接(金尚範)兩獎;上月亞洲電影頒獎禮舉行前,曾在香港的戲院上映一場,但不會正式公映,明日(19日)起在NowTV爆谷台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