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把功勞留給孩子

文章日期:2018年07月17日

【明報專訊】否定自我 或因缺乏愛

一個學年過去,大仔上的成長班也迎來最後一課,導師們在課上引導孩子們察看自己。第一步是為自己在不同範疇的表現評分,例如留心上堂、勤做功課、對人友善、控制脾氣、整齊清潔等,最高五分,最低一分。第二步則是由大人按相同項目為他評分。最後把兩者加起來,綜觀各項總分的高低,就能看到日後值得努力的方向。

為令孩子明白,導師特別拿了一些布偶做例子,讓它們為自己評分,之後又由大人給它們評,再把分數線畫在紙上。其中一個布偶引起阿仔注意,他好奇問:「點解佢個個項目都係人哋畀分多過佢自己畀分嘅?」導師答:「咁可能係佢無乜自信囉。」這時,一位同學仔灰灰地搭嘴:「我就係咁。所有項目都只會畀自己一分。」

這位對號入座的小朋友素來情緒敏感,尤其若知道爸爸在觀課,就會很焦慮不安。當聽見他以近乎放棄的態度,直言自己沒自信,又認定自己在每一方面都只值最低分,我深深感到他缺乏自我價值的肯定,內心充滿懼怕、迷惘。而自棄背後的深層動機,可能是在求助——渴求愛與肯定的幫助。

多辛苦的孩子,我不禁想。他應該很想得到其他人的認同,但可能以往累積了許多被否定的經驗,所以深感失望、無助。結果寧可自己否定自己,以合理化心靈中的匱乏。

同時我也想,多吃力的爸媽。我們兩家因成長班而結緣,認識已近兩年,同樣都是試盡法門,只求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孩子如此陷入自我價值的低谷,父母的痛心可以想像。

引領孩子的路不易走,從來邊學邊做。當孩子屬於特殊需要較顯著的一群,更往往如同摸黑而行。不過,最近我又開始覺得,孩子心理發展的需要,例如信任與安全感,也許跟是否有特殊需要無關。星星孩子們要的東西都一樣,只是需要得更多,或有時形式稍有不同。

6至12歲 克服自卑關鍵

根據艾力森的人生八階理論,孩子在六至十二歲的階段,要克服的是勤勉與自卑之矛盾。當能相信自己的能力,獲得肯定和自尊,就能克服矛盾,成為追求進步、勤勉的人。由此可說,在小學階段,孩子最終極的需要只有一個,就是獲取「能力感」。

要幫助孩子經營能力感,讚賞鼓勵自不可少。但社會步伐急促,當父母的往往也容易急躁,催逼遠多於讚賞。常見例子是孩子明明做到了,我們不會認真稱讚,反而是說「嗱係咪呢,一早都話咁做啱啦」,甚至是「你早啲聽我話,咁做咪好囉」。於是,孩子的「功勞」變相被大人褫奪,難得累積的能力感也灰飛煙滅。

家長可作小協助 讚小孩的嘗試

把功勞留給孩子,是家長的重要一課。簡單如扭瓶蓋,孩子努力了好一會,在旁的爸爸忍不住出手擰開,再加一句「咁開咪得囉」,於是爸爸領了功勞,同時打沉了孩子。更好的做法是,爸爸慢慢試擰,說「都真係幾實喎,唔怪得你扭咁耐」,以肯定孩子並非不濟,困難是存在的。爸爸即使想幫手擰開,也最好不要領功,可以是暗中使力開了一點,最後交回孩子手上,「畀你再試吓」,當瓶蓋在孩子手中擰開,就立刻稱讚「全靠你咁努力,終於開到啦」。把關鍵時刻留給孩子領功,是我學會了的重要心訣。

孩子尋求能力感的方法,也不該由大人來定義。屢見不鮮的是,孩子花大量時間在學業功課、學琴學畫,卻未能在當中找到能力感。我認識一位愛踩單車的星星孩子,爸爸帶他參加單車訓練,孩子愈練愈自信,也變得堅毅,如今能以勤勉的態度面對艱難的學業。我雖不是他的家長,心裏也非常感恩。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摸索的歷程各有不同。在此為大家送上祝福。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9期]

相關字詞﹕葉杏麗 名人KOL 媽媽維特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