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告別一個地方之所以很難,往往源於其盛載的回憶。逾400年歷史的茶果嶺村封存了多少故事?這個市區其中一個僅存的寮屋區將重建成公屋,清拆期限踏入最後倒數。4月20日,村內長幼街坊和關心這村的人將共演《百家》茶果嶺村社區劇場,趁街巷未被拆卸之前,為未褪色的回憶留下紀錄。導演威威說,告別也可以是開心的。這是一場慶祝茶果嶺村歷史,以及村民生命故事的慶典。
2025-03-19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逸蘭銅鑼灣酒店經裝修後重新開業,最近在Salon Lanson帶來融合香港創意與歷史的「香江醉月」黃昏雞尾酒體驗。首席調酒師Manuel Saavedra以銅鑼灣、灣仔和大坑作為主題創作出21款特色雞尾酒。酒吧每晚供應3款特色雞尾酒,以7天為一個循環,讓大家感受香港獨有的魅力。以酒店地址命名的Leighton 133是系列代表作,伏特加、青瓜、柚子醋、柏樹和鹽融匯其中,帶來悠長而迷人的花果清香。Fire Gun則以清酒、櫻桃力嬌酒、威士忌、甜威末酒和苦精,呈現澎湃且層次豐富的口感,靈感源自1960年代至今一直迴響的怡和午炮。
2025-02-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連續做一件事66天可養成習慣;花上10年研究某個領域會變成專家。利志達創作漫畫40多年,漫長歲月裏畫的每一筆構成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近來在中環Touch Gallery舉辦個展「夜未央」,11張全新畫作題材涵蓋科幻、動作、愛情與懸疑。夜未央是指午夜前一段夜深人靜的時間,也是現代人入睡前難得的獨處時刻,滑着手機、翻看書籍或戴上耳機,四周的喧囂漸漸遠去,多麼想延續此刻的時光,永不完結。就像在展覽裏,利志達帶領觀眾進入變幻莫測的世界,沉醉在夜未央時刻。
2025-0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最近的熱門話題莫過於人工智能(AI),先有低成本的中國人工智能平台DeepSeek崛起,後有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AI機械人身穿棉襖扭秧歌。AI機械人那呆頭呆腦的模樣甚是趣怪,讓記者想起去年香港浸會大學交響樂團演奏《瑤族舞曲》,與AI製造的虛擬瑤族舞者同台演出。近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蔡昌壽逝世,而AI表演的秧歌和瑤族舞蹈也是國家級非遺,既然AI能展現出像人的行為,而全球也面臨人口老化、傳統行業青黃不接的問題,也許人類未來能運用AI保育及傳承非遺?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從越南胡志明市抵達香港國際機場的山西遊客Auspici推着兩個行李箱,在行李寄存服務處對出的椅子坐下,用手機發信息,問親友他該留港玩一兩天,還是即日買飛往上海的機票回內地。Auspici告訴記者,從越南到上海的直航機票太貴,因此他選擇先來港暫停留,卻不知道自己應到何處去。這讓記者不禁思考,來港轉機的遊客留港時間有限,可以在這裏做些什麼?他們想要怎樣的體驗?香港機場管理局在1月16日介紹「機場城市」發展藍圖新品牌「SKYTOPIA」,擬增鮮活市場和藝廊等設施,盼吸引轉機客走出機場禁區,這些設施對旅客有多大吸引力?
2025-01-07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香港華仁書院2024/25年度 中一至中三下學期插班申請
2024-12-2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入冬後首個寒冷天氣警告高掛,行人步履匆匆,往温暖的家奔去。不過在大坑東遊樂場,仍有許多短褲上陣的跑手聚集,盡顯練跑決心。莊招樺(Kobe)在這與教會跑步小組碰頭,從遠處瞥見教練與跑友,熟絡地打招呼。Kobe正積極為明年渣打馬拉松備戰,希望在半馬賽事跑出理想成績。他堅持每周練跑四五天,認真地向想培養跑步習慣的記者寄語:「跑步都是投資,你需要時間、心機。」看Kobe決心滿滿,教人難以相信只是一年多前,他因長年沉迷賭博被逐出家門,自此與家人失去聯繫。「當然想他們支持,看看我改變,多少也好。」
2024-1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深水埗」和「花草樹木」是兩個好難連起的詞。說起深水埗,區外人會來這裏選購電子產品,近年大南街供人看展或買書,印象是區內有很多劏房(簡樸房)戶;左望右望,不夠細心的眼睛看不見草木在哪兒。樹藝師兼長春社總監蘇國賢,邀請沒有樹藝背景的兩個寫作者,寫此地人和植物的故事。前記者、雜誌編輯吳芷寧決定從地產舖門前的盆栽講起。
2024-11-16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聽說很難預約的大坑手工意粉店Nocino,最近逆市在觀塘開分店,隱身在熱鬧的工廠商廈區裏開枝散葉,成了不少foodie之間談論的話題。
2024-10-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提起靚的公屋,大抵會想到有無敵大海景的華富邨,還有色彩繽紛的彩虹邨,前者是衞翠芷講公屋研究的常用例子,後者則啟示她房屋設計要有記憶點,讓居民為其居住環境感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白芷花開,高雅潔白,既能入藥,也作觀賞,「又靚又有用」,前房屋署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笑言這是爺爺為她取的名字由來。「又靚又有用」,市民理想中的公屋設計何嘗不是如此?
2024-09-20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中秋節期間大坑一連三日舞火龍,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圍觀拍照,主角「火龍」由三百幾個猛男「揮舞」,英皇歌手洪助昇(Aiden)參與其中。原來這次是Aiden第二次參加舞火龍,第一次是2015年,「相隔咁長時間再玩,自己都好期待,同埋舞火龍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己好開心去參與呢個盛事。」他稱今次是朋友提議:「朋友一直都有參與呢個活動,咁啱今年中秋佢問我有冇興趣玩番,因為我細個都有舞獅,自己都想pick up番一啲表演唱歌演戲以外嘅興趣,所以就一齊去報名。」
2024-09-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嬰兒潮出生成長的「老薑」,陸續從高位退下,告別職場的權力、人脈、待遇。回歸平淡,如何面對退休生活?
2024-07-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奧運賽程第一日,先從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傳來好消息,不少觀眾在香港時間星期日凌晨透過直播,直擊女子重劍「世一」選手江旻憓為香港刺下本屆奧運第一金。今時今日看奧運或其他體壇盛事直播,就如呼吸般理所當然,但你可能沒想到幾十年前做直播是「如臨大敵」,製作人員第一時間將場內畫面資訊傳到你家電視,當中涉及的是何等複雜的部署。
2024-07-16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21世紀的教育,重視科技創新,但其實文化傳承,同樣重要。要幫小朋友認識香港歷史、本土文化,不一定要透過嚴肅正經的教科書,繪本、畫冊、漫畫等,都可以成為有趣的教材。爸媽們,趁着明天香港書展開鑼,一於從浩瀚書海中,尋找一些記載老香港故事的讀物,加深孩子對這片土地的認識吧!
2024-06-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為紀念印象派150周年,法國當地美術館迎來大型回顧展,然而150年從何計起?1874年春天,巴黎舉辦首個印象派展覽,其中最為人熟悉應是莫內《印象.日出》(1872),但原來他畫的不是巴黎,而是諾曼第大區勒阿弗爾(Le Havre)港口,諾曼第是許多印象派畫作的取材地。
2024-05-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若非社工行內人,很少把工種細分:總之做社福工作的某些人,就是社工。冼昭行是「社區發展」社工,他和團隊一同發展過深水埗、薄扶林、長洲和中西等區。近來被納入《施政報告》的「社區客廳」,以及關注清潔工的「勞動友善社區」和「倒垃圾學堂」計劃,他都有份促成。趁他到海外深造前,記者找到這個隱身在計劃後的資深社工,談談被稱作「夕陽行業」廿多年、仍存在的社工分支。
2024-04-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怎樣才算是理想的居住環境?時勢所迫的話,有瓦遮頭便是家;如果有些本錢,窗外有綠油油的草地,鳥語花香,都是不錯的選擇。旺角花墟一帶正好對着數個球場與公園,堪稱鬧市中的綠洲。隨着重建計劃出爐,歷經變遷的花墟又會再一次變身,家園會變得更好嗎?記者邀請花墟導賞員,與新花墟街坊一同游走界限街與大坑東道,跨代對談花墟歷史。
2024-04-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五一黃金周將至,香港旅遊業議會料屆時約有80萬名內地訪港旅客,各行各業要做好迎客預備。香港旅遊發展局(下稱旅發局)早前宣布跟有內地版Instagram之稱的社交平台「小紅書」達成「文旅戰略合作意向」,加深雙方宣傳香港旅遊的合作。從內地媒體營銷從業者、內地遊客角度來說,「小紅書」能如何說好香港文化旅遊故事,吸引遊客訪港?
【明報專訊】上周日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游乃海、李春暉憑《命案》榮獲最佳編劇。相較三屆得主游乃海的輕鬆自若,首度獲獎的李春暉略顯緊張,雙手捧着自稱全晚第一張紙仔,向生命中的恩人們一一道謝。由記者邀約到正式對談,李春暉不止一次提醒,他不會說一個勵志熱血追夢的故事。台上自嘲編劇「又感性又清高又窮」,他受訪時強調這份工確實好玩有趣。「不過好慘烈啫。」以精闢用字,這位最佳編劇補上一記回馬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