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近年來,「躺平」現象在香港青少年中漸趨普遍,反映出許多年輕人在面對未來時缺乏自信和方向感。根據2024年香港樹仁大學的研究,近八成中學生和超過六成大學生未能確立自我認同,這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降低了生活滿意度。
2025-03-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899年6月14日(明治32年),川端康成以7個月大的肉身誕生於世紀末的動盪日本和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榮吉與母親阿玄分別在他兩歲和3歲時離開人世,與祖父母相依,但悲劇般的命運依然纏繞着他,使他在15歲時失去了所有至親的依靠。他的一生橫跨了兩次世界大戰,並見證了日本現代化的進程。雖然李聖傑指出川端康成參加日本關東軍紀念活動而到訪偽滿洲國的行動,以及對特別攻擊隊隊名帶有的消逝感,令人重新認識他對戰爭的認知,但是川端康成從來也沒有表明支持戰爭,他在戰時所寫下的小說亦遠離了當時近乎瘋狂的民族主義,聚焦在愛戀、情慾、不倫,以及為之產生的淒切與哀愁。他的戀愛美學代表作,《雪國》(1937)、《千羽鶴》(1952)、《古都》(1962)3部中長篇小說令他在1968年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
2025-03-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編按:現居台灣的香港作家沐羽近日出版散文集《造次》,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討論散文,「用技藝來反映技藝」,探索散文的可能性。針對散文書寫這個議題,本版請來另一位香港作家勞緯洛,與沐羽由《造次》一書展開對談,並就寫作技藝、文學與友誼等方面作延伸探討。
2025-03-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電影《粗獷派建築師》近日上映,引發大眾對建築的關注。片中主角建築師Toth一生波折,晚年終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畢生心血。就在電影上映之際,被喻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在月初公布,劉家琨獲選為2025年度獎項得主,是歷來第三名獲獎的華人建築師。
2025-03-11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在數碼時代,網上交流已成為學生社交與學習的重要部分。然而,對於患有讀寫障礙(Dyslexia)的學生而言,這一過程充滿挑戰。他們或因閱讀與寫作的障礙,難以順利參與在線討論,甚至成為網絡欺凌目標。幸運的是,AI發展為這些學生提供新機會,幫助他們提升讀寫能力,減少遭受網絡欺凌的風險,並增強自尊心。
2025-03-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青年協會最新發布的「青年價值觀指標2023」調查,青年對家庭的重視程度雖仍居首位,但與過去相比有所下降。這提醒我們,家庭價值觀的傳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作為家庭的支柱,爸爸們在這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025-03-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近月,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聲名大噪,票房連連報捷。風潮當中,中國動畫業備受讚許,古典神話亦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對香港人而言,千禧年代的電視劇《封神榜》堪稱集體回憶,自然不會對「噴火仔」哪吒感到陌生。不過,影視作品終究是改編性質,現代的人物設計難免與古書描述有異。乘此機會,不妨整理線索,一探哪吒形象的源流。
2025-02-28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憑《密探霹靂火》及《豪情蓋天》先後獲頒奧斯卡影帝和最佳男配角的老牌男星真赫曼(Gene Hackman),美國警方前日下午在新墨西哥州聖達菲市寓所發現其遺體,享年95歲,他的63歲妻子Betsy Arakawa及愛犬同時倒斃屋內。警方發言人昨日表示「積極調查」事件,初步認為死因無可疑,亦無迹象顯示涉及犯罪行為,但拒絕向傳媒披露更多資訊。
2025-02-24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美國獨立精神電影頒獎禮(ISA)前日在加州舉行,早前橫掃美國製片人、導演、編劇3公會獎項的《阿諾拉》,捧走最佳電影之外,辛貝克(Sean Baker)和美琪麥迪遜(Mikey Madison)亦分膺最佳導演及主角,合共3獎成為大贏家;辛貝克致辭時不忘提醒業界必須改變制度,獨立電影才能發展下去。
2025-02-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編按:2025年2月6日,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及創意藝術學系合辦「一部作品是由無數失敗煉成的」講座,作家黃碧雲受邀與師生分享過往創作的歷程,並由該校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課程主任羅展鳳主持講座,與黃碧雲對談。)
【明報專訊】「我覺得我永遠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所以你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那個故鄉不是物質的故鄉,而是我的心裏沒有那份歸屬感。」香港作家梁芳玲(Sonia)兒時曾與父母分隔內地、香港兩地,來港後面對「大陸妹」的標籤歧視,更被信任之人性侵,她形容自己的靈魂已支離破碎。她沒有地方的歸屬感,卻在英語寫作裏找到歸宿。Sonia從未向外人言說自己的經歷,直至她將之寫成回憶錄,公開自己的傷口,透過寫作療癒自己。現在她以過來人身分,鼓勵他人坦誠面對自我和自愛,並撰寫回憶錄,知道「Your voice matters. (你的聲音很重要)」。
【明報專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周年之際,不妨暫時離開24小時新聞,重讀已故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文章Un Occident kidnappé ou la tragédie de l'Europe centrale(「被綁架的西方:中歐的悲劇」,台灣譯本:《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昆德拉在該文由中歐小國的命運思考整個歐洲大陸的未來。何謂小國?他寫道:「小國是那種其存在隨時可能被質疑的國家;小國有可能消失,自己也深知這一點。」這段說話用來形容烏克蘭也恰當不過。
2025-02-20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韓片《破.鏡.慾》女星朴智賢、男團Super Junior成員崔始源及《回答吧!1988》成東日合演韓國性喜劇《童話睇硬了》,1月在韓國開畫,錄得16萬入場人次,票房成績未如理想。《童》片今天(20日)在港上映,將會跟內地史上最高票房的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入圍奧斯卡的《搖滾詩人:未知的傳奇》及《美聲歌后:瑪麗亞》正面對撼,且看《童》片能否靠「三級」笑話突圍而出。
2025-02-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向田邦子這個名字開始被華文讀者所熟知,是以一個空難者的身分。1981年8月,她為了寫作取材,登上了遠東航空103號飛機,從台北松山飛往高雄,途中飛機失事,於苗栗墜機身亡,終年51歲。空難發生之後,台灣報紙連日大幅報道了這件事,副刊還即時翻譯了她的其中一篇散文。依台灣作家柯裕棻的回憶,她媽媽看了之後,文字裏的家庭關係讓她既想笑,又想哭;同時這篇散文也在小時候柯裕棻留下了很深的撼動。那篇散文是向田邦子的代表作之一,名字叫做〈父親的道歉信〉。
【明報專訊】串流平台播映是枝裕和版本的電視劇《宛如阿修羅》,引起一陣小小的向田邦子熱。據說是枝裕和自小就看向田邦子編的電視劇,華文讀者則可能待至她1980年代死於空難,才漸漸認識這位寫家庭劇十分了得的作家,今期文學版有專文介紹,初接觸的小編P讀完一篇散文後驚為天人。如果有興趣了解不同改編之間的異同,以及比對不同時代之間的價值演化,可讀另一篇專文。
2025-02-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情人節的關鍵字是什麼?大概是「愛」。今日,有人說出愛,有人聽見愛,亦有人看見愛——左手小臂在下、右手小臂在上,雙臂交疊至胸前,這是香港手語的「愛」;無名指與中指彎曲至手心,其他手指自然張開,這是國際手語(International Sign)的「愛」。
2025-02-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相比傳統的畫作雕塑,展示空間相對大的裝置藝術作品是冷門得多的收藏項目,而影像裝置(image installation)更可能是冷門中的冷門。但換個角度看,「冷門」其實也代表獨特的收藏市場定位。早前在巴黎舉行的第4屆OFFSCREEN Paris影像裝置展,以獨特定位,為收藏家引進別開生面的收藏類別。
2025-02-04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筆者小兒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父子關係的確需要再進一步提升和鞏固。因此,打算在今年4月的復活節學校假期,單獨和他去一次短程旅行,太太和大女兒沒有份,希望透過父子二人相處幾天能增進感情,讓他獲得足夠的父愛,去面對未來在青春期所遇到的成長挑戰。
2025-01-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雲層上耀眼生光/看煙花悠悠地降」鄭伊健唱的一闋歌道出煙花之態。煙花,煙消雲散、花開花落,昨晚在維港兩旁或電視機前觀賞煙花的讀者,想必還在回味箇中餘韻。趁煙花仍在讀者腦海繚繞,且聽曾在香港、今在日本任職煙花設計師的曾伊廷(家汶)Emily剖析煙花之美。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小說集《等待雪崩》的扉頁上是這樣介紹這位新人作家的:「黃言丹,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文藝復興基金會第一屆『開故』作家育成計劃優勝者。」從修讀法律到創作小說,黃言丹自言沒有太多戲劇的轉折,認為自己與其他作者一樣,在動筆創作之前,首先是一名讀者。她中學時沒有修讀文學,反而是在課外小說讀本上獲得樂趣和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