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編按:現居台灣的香港作家沐羽近日出版散文集《造次》,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討論散文,「用技藝來反映技藝」,探索散文的可能性。針對散文書寫這個議題,本版請來另一位香港作家勞緯洛,與沐羽由《造次》一書展開對談,並就寫作技藝、文學與友誼等方面作延伸探討。
2025-02-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編按:2025年2月6日,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及創意藝術學系合辦「一部作品是由無數失敗煉成的」講座,作家黃碧雲受邀與師生分享過往創作的歷程,並由該校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課程主任羅展鳳主持講座,與黃碧雲對談。)
【明報專訊】「我覺得我永遠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所以你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那個故鄉不是物質的故鄉,而是我的心裏沒有那份歸屬感。」香港作家梁芳玲(Sonia)兒時曾與父母分隔內地、香港兩地,來港後面對「大陸妹」的標籤歧視,更被信任之人性侵,她形容自己的靈魂已支離破碎。她沒有地方的歸屬感,卻在英語寫作裏找到歸宿。Sonia從未向外人言說自己的經歷,直至她將之寫成回憶錄,公開自己的傷口,透過寫作療癒自己。現在她以過來人身分,鼓勵他人坦誠面對自我和自愛,並撰寫回憶錄,知道「Your voice matters. (你的聲音很重要)」。
2024-12-0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上回寫到《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要重塑公共圖書館及文化設施的功能和設計,然後呢?原來是要推廣及加強閱讀氣氛,推介優秀作品和鼓勵寫作,並支持出版業界的工作。但藍圖沒列出具體方案,也來不及問上周被免職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只好先參考孕育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韓國,還有同為繁體中文書刊市場的台灣怎麼做,看看本地書籍出版業有何出路。
2024-11-26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10月最後一個周六,在英國倫敦小區Ealing,舉辦了一場由非牟利香港人組織「港燃Ednovate」發起的兒童及青少年中英文書展。書展主題以「少小離家」命名,如此鮮明地揮着以移英港孩為本的旗號,是我來英兩年多以來首次遇見,亦有幸參與其中。
2024-10-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編按:「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作家聶華苓曾如此自喻其傳奇一生。歷經半生漂泊,赴美的聶華苓與安格爾(Paul Engle)於1967年創辦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促進世界各地作家交流,沾溉文林良多。日前聶華苓於愛荷華離世,享壽99歲,為此本版請來3位曾參與國際寫作計劃的香港作家,一同緬懷這位「世界文學組織之母」。
【明報專訊】我第一次見到聶華苓的時候,她已經92歲了。2017年秋天,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簡稱IWP)舉行50周年慶祝活動,一直嚮往IWP的我有幸獲邀到愛荷華城採訪。飛機沒有延誤,但我還是來得太晚,聶老師在我出生以前已經從國際寫作計劃總監一職退休,來到2017年,她亦不再經常參加公開活動。不過,她仍是廣受尊敬的IWP共同創辦人、「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無論她是否在場,IWP活動主持人的致謝辭都總會提到「Hualing」這個名字。專程來參加慶祝活動的華語作家,包括1967年參與第一屆駐留的台灣詩人瘂弦,還有香港作家董啟章、潘耀明,內地小說家畢飛宇、李笛安等。他們在愛荷華的那幾天,除了參與慶祝活動,亦會跟聶老師及親友一起到Paul Engle墓前致意、到聶老師的家「安寓」聚會聊天、外出觀光等。同樣長着華人面孔的我,因着記者的身分獲許混在其中一同參與,尋找機會訪問聶老師。
2024-09-1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對我嚟講,『粵語書寫』唔係一種語言文體,而係香港作家嘅書寫策略,係美學同文學層面上嘅需要。佢更加似作家選擇使用嘅修辭手法——將『粵語書寫』替換做『論香港小說和新詩的明喻或暗喻』都可以,呢個概念唔係大家想像咁高大上。」《都市大調與不能漏掉的佳作:論香港粵語書寫》(下稱《都》)作者陳澤霖如此道。那麼「粵語書寫」到底是何物?又有何原因要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詞?
2024-08-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尖沙嘴的多啦A夢展進入謝幕前的熱烈人潮,展覽即使有些是收費分場域亦熙來攘往,1969年生、由22世紀時光旅遊至現代的貓型機械人,陪伴不同年代香港人成長,至今仍是大家心頭好。策展人受訪分享展覽成功有望輸出海外之餘,談到本土動漫製作的停滯不前;當日產的多啦A夢被捧上掌心呵護有加,才不禁驚覺曾經風靡一時的本土出品麥兜恍如失了蹤。夢迴千禧世紀之初,除麥兜動畫電影系列,還有意馬動畫工作室製作《忍者龜》和《阿童木》,何以聲勢漸漸消沉?動畫導演袁建滔說,上述作品都只是「個別事件」,未能成功建立香港動漫產業。
2024-06-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從小愛寫日記的盧妤,在201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蓉蓉》。而這本書在今年榮獲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主辦的第二屆Q POWER Awards中首次設立的「Q Literature文字創作獎」。主辦單位對《蓉蓉》的評語是這樣的:「一部誠實而動人的小說,以成熟的語言打開女同志文學新局面,陳述的故事真實動人,也直視身體以及慾望,作品兼顧個人情感與議題性,令讀者在各種認同、身分、國際文化的邊界流動,呼應了酷兒的精神。」與此同時,她的第二本書《接木法》,亦在5月以長篇小說的姿態,印刷面世。盧妤在訪問時坦言,女同、離散的故事將會是她一直書寫的母題。
2024-06-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想出書!怎樣可以出書!」報紙漫畫作品《花花世界》的主角花花問。「可以一張紙摺八份,中間再割一刀,就能摺紙成小書。」既是畫中人物,也是作者的智海答。藝術家智海畫了漫畫近30年,從未受過學院訓練,第一本作品用「skip meals(不吃飯)」省下的錢,到中大圖書館影印機影印和釘裝。年輕創作者常憂慮能不能遇上伯樂、找到順遂的機會,智海則不予理會,說「總之畫就對了!」
2024-05-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最初得知橫濱三年展(横浜トリエンナーレ)開幕的消息,正是3月中在東京的美術館巧遇香港藝術家何兆南,他提到自己今屆有份參展,特意到橫濱出席開幕活動。於是,我最先對今屆橫濱三年展的好奇,在於香港作品如何展陳在此類性質的現代藝術國際展。
2024-05-12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劉俊謙高大靚仔又有型,近期主演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叫好叫座,人氣強勁,被封「全民老公」。他主演另一部電影《我在這裡等你》亦即將上映,由金鐘編劇鄧依涵執導,伙拍台灣型男范少勳,演繹一段跨越10年的奇幻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