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大鼻子情聖》76歲法國影帝謝勒狄柏度(Gerard Depardieu)被控在2021年拍攝電影《The Green Shutters》期間,涉嫌性侵34歲副導演Sarah及54歲布景設計師Amelie,案件原定去年10月開庭,謝勒以健康狀况欠佳為由,宣稱接受4次心臟搭橋手術,且受糖尿病煎熬,如果出庭應訊,恐致病情惡化,因此延至前日在巴黎法院審訊。謝勒的前妻Karine Silla及女兒Roxane Depardieu亦有到場旁聽。
2025-02-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周年之際,不妨暫時離開24小時新聞,重讀已故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文章Un Occident kidnappé ou la tragédie de l'Europe centrale(「被綁架的西方:中歐的悲劇」,台灣譯本:《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昆德拉在該文由中歐小國的命運思考整個歐洲大陸的未來。何謂小國?他寫道:「小國是那種其存在隨時可能被質疑的國家;小國有可能消失,自己也深知這一點。」這段說話用來形容烏克蘭也恰當不過。
2025-01-01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新年快樂!今年新曆新年(2025年)跟農曆新年(蛇年)同在一月,跟家人朋友的團聚活動特別密集,正好開瓶特別的酒慶祝一下,作個好開始!今期為大家介紹不同酒類,包括香檳、紅酒、威士忌和蜜釀酒等,希望給你一點提議,與至愛親朋開心分享一下,同賀新禧。
2024-12-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年底終於傳來好消息——巴黎聖母院完成修復,並於12月8日重新對公眾開放。2019年的一場大火幾乎將這座擁有850多年歷史的古老教堂化為灰燼。火勢爆發時,熊熊烈焰吞噬了這座位於巴黎正中心的地標建築,尖塔在眾目睽睽之下折斷,木製屋頂燃盡,磚砌的拱頂也隨之崩塌。這一幕讓世俗人為之心碎,許多人甚至在隔岸目睹火災時當場落淚。
2024-11-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大選過去,特朗普重新掌權。雖然這是最矚目的大選,全球媒體大肆報道,但在喧嘩背後,選情其實是非常「腌悶」的。口沒遮攔的特朗普加上兩次的行刺事件,可能刺激了一下電視前的觀眾,再加上民主黨又臨時換角,令人覺得選舉很激烈。而選舉人票制度的「贏家通吃制」(the winner-takes-all system),也把兩位候選人的選情拉開了,312對226,差不多的比例,4年間輸贏家對調,予人特朗普「贏到開巷」的感覺。但是,相較歐洲不少國家,美國總統選舉其實變動不大。
2024-11-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特朗普回朝這個既震驚又不令人意外的結果自然引發連篇分析和口水戰,非美國人特別關注特朗普2.0對世界局勢的衝擊,但此刻變數仍甚多,此刻可以談論的是自由主義民主的未來。特朗普威脅民主政體,是危言聳聽,還是真實的憂慮?
2024-08-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他憂鬱、受歡迎、神秘,不僅是一位明星:他是法國的一座紀念碑。」日前,法國影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逝世,享年88歲,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平台發文悼念時如是說。1950年代末期踏入影壇,阿倫狄龍與法國電影一起衝上「新浪潮」。60餘年的傳奇演員生涯裏,他參演了約百部電影,拿下柏林影展榮譽金熊獎、康城影展榮譽金棕櫚獎等諸多大獎;一襲風褸、頭戴紳士帽的冷峻「殺手」形象,亦為吳宇森、杜琪峯等一眾香港「黑幫片」導演帶來創作啟發。
2024-08-19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法國第一美男」阿倫狄龍(Alain Delon)的子女昨日向法新社證實:「我們(Anthony、Anouchka、Alain-Fabien)和愛犬Loubo沉痛宣布,父親在親友陪伴下,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年88歲,有關聲明並未透露實際死因及死亡日期。阿倫狄龍晚年身體狀况欠佳,曾因心臟問題多次住院,2019年兩度中風後,子女更為其醫療安排問題對簿公堂。香港導演吳宇森曾稱,渴望拍攝一部類似阿倫狄龍主演《獨行殺手》的犯罪電影,直至1986年執導《英雄本色》,終於夢想成真;另一導演杜琪峯2009年拍《復仇》,原本邀請阿倫狄龍演出,最後合作告吹,改由「法國貓王」Johnny Hallyday擔綱。
2024-08-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記憶之中,我寫過好幾篇講奧運的文章,現在讀起來,我自己也有點嫌棄自己喋喋不休,每次也幾乎是批評奧運與國族主義。我這個不大懂得體育的人,在人們面紅耳熱、揮汗淋漓、大喊加油之際,總要潑冷水。
2024-07-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巴黎奧運開幕禮於香港時間深夜舉行,儀式打破慣例不囿於體育館,開放給平民大眾沿巴黎塞納河兩岸搬演,追着河岸景點上演一幕幕藏着大量文化和歷史密碼的精彩表演。上一秒還在傳出混亂和罪案,一夜之間人人都在談論這場籌備了4年的巴黎視覺盛宴的種種,震撼人心的一幕幕。
2024-07-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英國大選塵埃落定,工黨一如所料大勝,取得六成議席,踢走執政14年的保守黨。跟法國和美國相比,英國的政治似乎正常得有點沉悶:保守黨下台換上老對手工黨,沒有垂垂老矣的領袖、沒有作政治豪賭的魯莽領袖、也沒有極右席捲吞噬全國。在正常的英國大選中,有點趣味的是一宗選前賭博醜聞。
2024-06-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穿過綿長的下雨日子,夏至來到,香港終要迎來濕熱的夏,人人的身體立即如實給出反應,印度傳出熱死人,聖城麥加更發生過千朝聖者身亡的駭人慘劇。記者梁景鴻與攝記曾憲宗游走穿梭於香港高溫鬧市,看市民學生和工人如何與暑熱同在,表情是常見的一個「冏」字。先前說2023年6月至8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今夏又會否勝舊年,熱出新高度?原來據科學研究,真有預測指香港正在由「亞熱帶」邁向「熱帶」,熱帶國家的參考是緬甸、柬埔寨及印度等,四季不分明,全年相對高溫,不知香港人的基因可會隨之而生起怎樣的變化,影響膚色又或散熱能力之類。
2024-06-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法國球星麥巴比(Kylian Mbappé)2022年世界盃決賽連中三元,憑一人之力跟阿根廷打成平手,雖然法國最後互射十二碼落敗,但麥巴比的表現令法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今次歐洲國家盃中,麥巴比更被寄予厚望,他在首場分組賽中撞傷鼻子,引起不少球迷關注。他上周四(20日)操練時戴上有法國國旗設計的面罩,造型恍如超級英雄。法國球迷希望他能在球場為法國創佳績,而法國總統馬克龍更可能更希望他在球場外創奇蹟。
【明報專訊】如果問大家,每天都會用到的工具是什麼,相信「搜尋引擎」會出現在許多人的答案裏頭。舉凡問天氣問功課問路問醫,現代人事無大小都離不開網絡,滑鼠一click,搜尋引擎即羅列答案千萬條。然而這個影響你我日常的工具,並沒有隨着科技發展進步,而是在倒退。記者姚超雯在網上實測一番後,不問Google問專家,查找互聯網搜尋引擎退化的緣由。專家提到的原因之一,是生成式AI產出巨量內容,且伴隨「人工智能幻覺」(AI hallucination)現象,虛構不存在或人類難以察覺的錯誤資訊,為搜尋結果增添「伏」味,可信度大降。以後上網,除了要提防詐騙,對搜尋引擎的結果也要多留幾個心眼,小心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