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城市與狗》完稿於1961年,到兩年後才得以出版,那時略薩不足30歲,剛出道不久。近日略薩以89歲高齡辭世,在距離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0年)至今的十多年裏,他仍持續地創作長篇小說,平均3年就有一部問世,前後已有5部。累積下來,他畢生創作的長篇小說已達20部,另有大量短篇集、劇作和非虛構文學,說一句「著作等身」已非誇張之詞。
2025-04-25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在京都,櫻花下總是旅人匆匆。近日,京都站外牆掛起一幅巨型黑白壁畫,畫面中從町家至木橋,同樣行人如織,但相中人並非遊客,而是藝妓、學生、茶道師、僧侶、警衛,還有drag queen等各式各樣的京都居民。這是由法國藝術家JR創作的拼貼攝影作品The Chronicles of Kyoto 2024,把生動有趣的人物照串連成充滿動態的壁畫,鮮明地揭示今屆KYOTOGRAPHIE京都國際攝影節的主題——HUMANITY(人性)。
2025-04-2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甫上台便簽署行政命令,宣稱要恢復言論自由及終止聯邦政府對言論的審查,指摘上屆拜登政府以打擊虛假資訊名義箝制網上言論。不過,特朗普政權一方面高舉言論自由旗幟,另一方面卻收緊對外國學生的言論監控,威脅哈佛等大學放棄多元、公平與共融(DEI)等政策,更頻頻攻擊批評政府的傳媒。向被美國視為核心價值的言論自由,發生什麼事了?
2025-04-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3月28日中午,緬甸發生7.7級大地震,死亡人數暫逾3000,很可能仍未見頂。網上熱議曼谷倒塌高樓,記者反而想起震央所在的緬甸,為何現場片段那麼少?我們越洋聯絡兩名身處仰光的緬甸人,惟網絡不穩加上語言隔閡,只能斷斷續續交談,問題覆述再覆述。這場艱難的通話,反映國際社會與緬甸斷聯,被孤立的不止是軍政府,也是緬甸民眾。
【明報專訊】英國電視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揭示網上男人圈(manosphere)及欺凌對青少年的影響,引發廣泛迴響。英國著名諷刺雜誌Private Eye最新一期也在封面向該劇致敬,標題寫道:「一個關於有毒男子氣概、欺凌、網上洗腦導致悲劇的故事,令人震驚」,不過封面配圖卻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萬斯和科技大亨馬斯克。
2025-04-01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巴西導演和路達沙利斯(Walter Salles)的《中央車站》1998年上映,不但把他帶到國際舞台,也讓女主角費蘭達蒙德尼高(Fernanda Montenegro)獲奧斯卡提名;20多年後,沒拍劇情長片逾10年的和路達交出《我生如是繼續》(I'm Still Here),又名《至死方休》,讓費蘭達的女兒法蘭達杜利斯(Fernanda Torres)成為金球獎影后,並跟母親一樣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更成為首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的巴西作品。香港觀衆3月28日起可透過Now True欣賞《我》片,如果想在大銀幕觀看,亦可選擇香港國際電影節本月12及18日兩場。
2025-03-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編按:現居台灣的香港作家沐羽近日出版散文集《造次》,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討論散文,「用技藝來反映技藝」,探索散文的可能性。針對散文書寫這個議題,本版請來另一位香港作家勞緯洛,與沐羽由《造次》一書展開對談,並就寫作技藝、文學與友誼等方面作延伸探討。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的舉動令人頭暈眼花,如設立政府效率部大規模裁員、廢除教育部、威脅彈劾法官,但與其追蹤他一舉一動,倒不如問,特朗普或其身邊人到底想做什麼?尤其是矽谷一班向特朗普投誠的科技右派(Tech Right)想幹什麼?
【明報專訊】去年5月,勞工及福利局批評社工註冊局「五宗罪」,其後火速提出改組修例,將註冊局民選成員比例由主導變弱勢。在這天之前,社工註冊局較少出現在公眾視野,究竟發生什麼事引來當局「窮追猛打」?記者訪問歷屆多名註冊局民選成員,以及關注局內發展的社工,由社工註冊局1998年成立開始,分析多年來的發展,並逐步拆解註冊局如何走入政治風眼之中。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左走還是右走?在中環的閒晃一日一日增長,漸次成形了記憶的場景。左走,爬天橋和坡路,過美利大廈,經花園道,從遠處便眺見山頂纜車站外的鑄青銅雕塑。橢圓,中空,渾黑銅體披滿光點,閃閃炩;10米高的巨物以細小圓端豎着,每次途經,都讓我想起誤墜地球的太空船。那幾年前隨翻新工程空降的藝術品,闖入我掀《香港藝術:九七前後的文化解殖》第4章「雕刻公共空間」的時間點,正好用作對讀練習。
2025-03-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有關特朗普與馬斯克的國際新聞每天充斥我接觸的大小媒體,所以,我決定寫一篇關於「後真相」政治或年代的文章,可是,正當我要下筆時,卻有一宗本地新聞更吸引我的注意,我決定以此為引子。
2025-02-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判斷建築師張永和喜歡什麼,可能沒有那麼難。辦公室放着——雕塑家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與作品的合照,櫃上擺着——中國斗栱模型,身上穿着——舒適西裝,手藝巧妙又合身是關鍵。他不喜歡的東西也有許多,新上任港大建築學院院長後,每天看着——校園水泥牆貼滿瓷磚,還好學院所在的鈕魯詩樓,把他同樣討厭的柱子藏了起來。他說建築就是「蓋房子」,建築師應該向工人學習,房子還要有公共意義。
2025-02-1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11月未上任時,便宣布委任「偉大的馬斯克」(原文如此)負責新設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瓦解官僚架構、削減繁瑣規範、消除浪費的開支,並重組聯邦機構。根據計劃,DOGE將在2026年7月4日前完成瘦身任務並自我刪除。特朗普當時說,此舉將是獻給美國獨立250周年的禮物。削減官僚機構和浪費沒有人會反對,不過馬斯克將以什麼來取代被刪去的政府部門?
【明報專訊】緬甸已成為「全球犯罪之都」。在那裏,聚集着販毒集團、軍火商、人販子、遭國際法庭通緝的將軍們、偷獵者,還有令港人聞之色變的電詐園區。可誰還會記得,10年前,國際社會還曾對於緬甸的未來一派樂觀,相信緬甸已從獨裁的黑暗,過渡到和平與繁榮之中,且是以自由民主的方式。有一家公關公司還製作了一條近4分鐘的廣告,於全球播放,其廣告語就叫「緬甸:來此一遊吧(Myanmar:Let the Journey Begin)」。如今,無人再敢踏足緬甸一步,連去泰國看陳奕迅演唱會亦被視為畏途,東南亞旅遊業遂遭遇重創。那麼,緬甸為何會淪落為全球網絡詐騙的中心呢?
2025-0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最近在紐約上成人小提琴課時,有同學問起什麼是3/4拍,老師隨即拿起身旁的琴,拉起弓彈奏《藍色多瑙河》,且邊彈邊隨拍子起舞。即使是甚少接觸古典音樂的同學,甚至是遠在香港的父母朋友,都不會對這首華爾茲陌生。圓舞曲的節慶感和社交舞氣氛,使之成為電視電影配樂的常客。從《窈窕淑女》到《2001太空漫遊》,從《鐵達尼號》到《魷魚遊戲》,即使劇情場景大為不同,但每當響起那些熟悉的圓舞曲旋律,總是禁不住擺動身體,彷彿徜徉在音樂的夢中無憂地跳舞。看似沒有稜角、無人不歡的輕音樂,其實也是歷史轉折的見證,更是奧地利政治失意的美學歸宿。若能在音符間讀懂施特勞斯與他的時代,或能對音樂政治的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
【明報專訊】早前英帝首相施紀賢獲邀出席歐盟領袖會議,被視為其「親歐」政策的一項重大突破。但是,會議殊不簡單。這次會面,當然有枱底討論。相信英歐雙方並非單純討論如何重塑關係,而是歐盟希望,或者要求英帝一齊合作,如何對應(或抗衡)美帝特朗普(侵侵)來勢洶洶的對歐政策。
2025-02-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紅磚白牆的藝穗會,建築立面寫着「Art + People = Fringe Club」。如今佇立於中環雲咸街與雪廠街交界的會址,有五湖四海遊客慕名打卡;而在40年前會址首次向公眾開放時,現場「People」是一群香港非主流藝術先行者,包括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Benny Chia)。不久前出版回憶錄Life on the Fringe:The Almost Naked Memoir的Benny告訴記者,藝術發展沒有方程式,本港藝術最精彩的時期,有如「無人打理的後花園」,資源匱乏,卻在夾縫茁長,生機盎然。
2025-02-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53種蛇之中只有8種具可致命毒性,但現代智人對這種無足爬蟲類動物的壞印象太深刻,廣東話與蛇相關的俚語亦繼續醜化蛇:去年關愛隊被質疑「蛇王(偷懶)」,往昔政黨以小恩小惠籠絡選民則是派「蛇齋餅糉」。於是,就算愛蛇人士多番提醒,許多良蛇仍遭毒手。不過蛇有一個好消息:記者「放蛇」54隊關愛隊近一年後再訪,發現各隊不如以前區議員般,大多沒有辦冬日蛇宴。
2025-01-28 FAMILY > PARENT-CHILD
【明報專訊】我家附近有個偌大的公園,大如三四個標準的足球場。還記得第一次踏足這公園時,已被眼前一大片任人奔馳的無垠草地,顛覆了我對「公園」的定義!我和女兒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對園內設施嘖嘖稱奇,滑板U形台、空中飛索(圖)、依山丘地形而建的平衡木、吊橋、鐵皮滑梯和攀架等,這些在香港往往只能在收費的歷奇公園才能體驗的玩意,這裏是免費放題任玩。這個被我們視為「神級」的兒童樂園,最近鎮上居民卻準備着手,要搞搞新意思……
2025-01-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民困愁城》在2012年出版,討論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等議題,由兩位台灣學者甯應斌和何春蕤於2005年至2006年執筆書寫。10多年過去,《民困愁城》的主題「People in Trouble」並沒有消失,反倒成為全球議題。兩位作者在書中指出,情感、情緒等範疇長期以來被批判理論忽視,但經濟、政治、社會、歷史等書寫其實不應排除身體、性別、情緒等議題在焦點之外,否則將無力解釋及應對複雜多變的現實(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