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一連4天復活節假期,很多人選擇北上玩樂,但亦有不少人怕過關人潮,寧願留港消費!選一家心儀餐廳,望望開揚維港景致,享受一頓豐富早午餐,呷一口特色雞尾酒,度過一個悠閒下午,無疑是讓身心「復活」的最佳復活節節目。
2025-04-11 CULTURE & LEISURE > TRAVEL
【明報專訊】往澳門參加策展人林小雯與常嬋為「蓮花藝術空間」開幕策展的展覽「隱秘的絮語」前,記者到了書店「边度有書」觀摩澳門出版書籍;店員對香港媒體關注澳門藝術驚訝,探問「其實香港人是不是不太在乎澳門」?記者迴避了代表750萬港人答話,但在心中留着這條問題。直至在展覽中看到攝影師黃霐雴(Rusty Fox)拍攝澳門黑沙海灘的照片,反覆詢問黑沙在哪區?南邊?得不到答案,才發現對澳門了解之少。而論在乎,不如先認識。
2025-04-01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由羅家英、馮盈盈、關楓馨(Fabi)主持的節目《飲茶》,昨晚(3月31日)播出第6集,首款主題為蒸點,3位主持人走訪多間酒樓,品嘗不同蒸點,從懷舊經典到獨特創新,甚至還有素食選擇。家英哥和Fabi品嘗一系列精緻素食點心,包括素食牛肉球、黑松露燒賣、翡翠粉果和素蠔皇鮮竹卷。Fabi看到這些素食點心,回憶起自己曾經茹素多年。Fabi曾鑽研無蛋奶素食甜品,為過敏及素食者,帶來更美味健康的選擇。
2025-03-29 CULTURE & LEISURE > DINING
【明報專訊】中環堅道位於Soho區邊緣,旺中帶靜,最近有一間日式料理餐廳NIWA進駐。店名源自日文的「庭」,餐廳裝潢採用簡約的木造結構,搭配綠意盎然的日式庭園,瀰漫着一種寧靜的和諧氛圍,讓人瞬間忘卻了中環的喧囂。
2025-01-0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翁子光編導的《爸爸》(合導的還有區焯文),根據2010年荃灣享和街發生的倫常慘案改編。事件中,一名15歲少年於沒有徵兆下,某夜在家親手殺害母親與胞妹,後來被診斷出有精神病。現實,總比小說曲折、可怕、無法想像。翁子光秉承《踏血尋梅》與監製的《正義迴廊》,從聳人聽聞的倫常案件出發,再一次鑽探人性最不可解、幽暗的深處。
2024-12-2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12月的冬日,是連場派對的日子。人大了過節的心思有所轉變,依然充滿對節日的期待,更清楚知道親朋好友的喜好,不再拘泥於儀式與菜式。花心思換個花樣,傳統菜式也可合時節,賓客吃得開懷暢快,主人家也省得面對滿桌剩食發愁。剛剛公司辦的聖誕派對,前輩們吃夠了火雞火腿,故訂了隻16斤獅頭鹵水鵝代之,甜品換成暖烘烘的反沙芋和拔絲番薯,呵呵呵,真是一個中西合璧,別開生面的聖誕節呀!
【明報專訊】大埔素食主婦陳師姐未讀過韓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著作《素食者》,不知道書中主角英惠茹素後被認為「瘋了」,親人強迫餵肉。不過,全球茹素女性要面對的質疑,可能大同小異;親友共宴,道出一句「我不吃」是多麼勇敢。陳師姐茹素十多年,笑說曾與家人「鬥爭」,但發現原來花一點心思,素食可征服肉食者胃口,不論是男還是女,都可以從新年素盆菜開始,重奪膳食主導權。
2024-12-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2024年快完結,還記得今年看過什麼印象深刻的劇場作品嗎?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處當代表演組去年推出「西九創作人系列」,找來中生代劇團合製節目,《植物人》、《給美狄亞的男孩們》、《郵差》等劇作都在此計劃下培育誕生。本報專訪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高級製作人(戲劇)李筱怡,她表示「需要推動中生代劇團前往下一個階段」,再將資源用來支持新一代,使劇團生生不息地「進化」。這個策劃目的似乎剛好與《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要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提供事業階梯的願景不謀而合。
2024-11-11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人造牛油又稱為植物牛油,是素食者的選擇?天然牛油含高飽和脂肪,人造牛油則含反式脂肪,應如何取捨?關於牛油,總是有很多誤解。
2024-10-25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姚子羚(Elaine) 現身昨晚(24日)播出的新一集TVB Plus飲食節目《美食新聞報道》時,自爆原本無肉不歡,但因為一次受傷,遵照醫生告誡要食清淡,自此成為素食者。Elaine解釋︰「因為受傷要戒口,橫掂都戒口索性食素,一食就食咗5、6年到依家。食素好處係去洗手間絕對無煩惱。」食極不胖的她又在節目中分享心得︰「我一向身形偏瘦,唔擔心體重問題,加上每日同我隻狗去dog walk係幾唔錯嘅運動,每日路線差唔多,只係佢有時向左行或者右行。」
2024-10-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韓江,1970年生於韓國全羅南道光州,9歲時隨家人遷至首爾,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1994年,韓江以小說《紅錨》獲得《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進入文壇。其後,獲得多個韓國與外國的文學獎,包括「李箱文學獎」;布克國際獎(憑《素食者》獲得);202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第121位得主,也是史上第18位摘下桂冠的女性作家。
【明報專訊】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日前出爐,由53歲韓國作家韓江摘得桂冠。得獎當晚(10日),韓江接受諾貝爾獎委員會電話訪問時被問及打算如何慶祝,她的回應只有淡然一句:「我打算和我的兒子一起喝茶,今晚安靜地慶祝。」星期五(11日)早上,韓國媒體採訪同樣是小說家的韓江父親韓勝源,他透露原本打算在家鄉為韓江得獎舉辦宴會,但她認為在全球戰火紛飛的當下,不是享受喜悅的合適時刻,因而回絕了提議,更表示不會就獲獎一事舉辦記者會作回應。對於韓江而言,維持安靜似乎是她獲得諾貝爾獎後的最大願望。韓江獲獎後,不少昔日圍繞她作品的種種風波都再次被翻出來檢視與討論。藉此機會回溯種種噪音,似乎不難發現韓江何以如此執著於安靜。
【明報專訊】諾貝爾文學獎宣布今屆得主為女作家韓江,為該獎首度頒給韓國作家。有評論人形容結果「冷門」,有指相信是歷來最「平易近人」之選。對香港讀者來說,雖然她的書不算熱門讀物,但認識的人應該不少,成名作《素食者》就曾在香港被改編成劇場作品。韓國民主化以後,近年影視大放異彩,以遠近歷史事件為題的作品如雨後春筍。韓江作品以關注社會壓迫及書寫歷史傷痕見稱,雖成書於走向開放的時代,原來她的作品亦曾於韓國被列作禁書,得獎後也重新勾起翻譯水平爭議,但無論如何,作為讀者,遠離網上漫天的意氣之爭和口水戰,找書來好好讀一場,一定無壞。
2024-10-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廣告說養大一個小朋友要400萬元,那麼培訓一個藝術人才需要多少錢?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撥款予香港藝術發展局,其中7726萬元用於去年全新計劃「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共210個名額,平均每人資助逾36萬元。計劃推行逾1年,記者訪問藝發局行政總裁周蕙心,以及3對參與計劃的中小型藝團和見習生,淺探到底這筆公帑,是否用得其所?
2024-09-04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崇尚素食主義的敖嘉年茹素逾10年,過往曾在不同節目分享茹素心得。兩年前他加盟港台主持時事資訊節目《凝聚香港》,近日新增「香港美食—找素真漢子」環節,由敖嘉年介紹各種素食,分享自身經驗。
2024-08-12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當中的EPA及DHA是人體必須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一直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腦部功能、眼睛健康等方面具有顯著益處,是不少人推崇的營養補充劑。
2024-08-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素食是把雙刃劍。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18%人選擇素食,其中有因宗教信仰和對環境保護的初衷,但近乎七成人是為了追求健康。素食有助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不少人實踐素食後健康有改善。但近5年來英國等地的研究顯示,部分素食者甘油三酯偏高,維他命D和鈣偏低,骨質健康較差,甚至中風機率可能增加。素食並非包醫百病的神仙方。若素食製品的調味品較多,反而多鹽多油多糖。
2024-07-29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素食減碳成為潮流,今屆巴黎奧運的選手村餐廳,菜單選項中60%是素食,80%取自法國本地食材。奧運競技是高水平運動較量,運動員不吃肉,會否影響表現?
【明報專訊】一講起運動操肌,大家就會想起食雞胸肉、生雞蛋、蛋白粉,甚少與素食二字連結。職業健美選手徐軒進(Len),卻打破大家這個想法。這名90後茹素已經9年,依然在國際健美比賽中屢獲殊榮。
2024-06-28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ViuTV原創劇《無人之境》故事講述一位平凡上班族,因為熱愛玩無人機,而無意中得知各家各戶不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