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長者院舍一直備受關注,照顧質素更是關注重點。當父母因年老身體退化,難以在社區生活時,護老院舍便成為一個選擇。家人揀選院舍時,每每將質素指標集中於院舍環境是否寬敞潔淨,照顧人手是否充足,收費是否合理等,然而,作為過來人的我,更明白院長管治能力和抗壓能力,對院舍質素有着關鍵的影響。
2025-03-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現今香港,60歲早已不是高齡。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2023年香港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分別是82.5年和87.9年。對許多人來說,60歲遠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黃金歲月的開始。身體尚且硬朗,又有儲蓄和時間自由,正是享受生活的時期。惟對很多精神復元人士來說,年近花甲所帶來的擔憂多過期待,活着往往變成只為生存,沒有了生活。
【明報專訊】結婚後,我每天生活都圍繞着丈夫,就算今天他行動不便需要我全心照顧,我仍然為能夠與他白頭到老而感恩,但同時亦面臨着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2025-03-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常言道:「老人跌倒,可大可小。大則無命,小則無膽。」數據顯示,曾經跌倒的老人當中,有7%是嚴重受傷,甚至喪命,所以跌倒大則無命。至於小則無膽,那就是跌倒的後遺症,經過一次跌倒之後,很多老人都會信心大失,害怕再次跌倒,變得畏首畏尾,平常自如的活動也不敢幹,大大影響了生活。因此,老人跌倒,絕不容忽視。
2025-02-1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老友與太太Molly前來求醫。Molly早前行山不慎跌一跤,回家後背部開始隱隱作痛,熱敷及按摩全不管用;而致命傷是老友一句話,說太太走路似足一個「執紙皮阿婆」!試問這樣的話,誰人能忍?
2025-02-03 BEAUTY & STYLE > FITNESS
【明報專訊】你是否正在照顧患有腦退化症的家人,需要協助他們的日常活動?你有否感受到來自照顧的壓力和負擔?
2025-01-1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安寧房間充滿安寧,生死兩相安,是何等難得的事!
2025-01-06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2024年是香港電影業最壞的時代,也是港產片最好的時代,此話怎說?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公布去年中西電影總票房收入為13.4億元,按年大減6.2%,倒退至13年前水平,年內共有9間戲院停業,只有一間獲接手。不過,港產片票房則是過去20年來首次超越荷李活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與《破·地獄》先後破億,當然居功至偉,新導演如《但願人長久》祝紫嫣、《我談的那場戀愛》何妙祺、《寄了一整個春天》葉鈺瀛及《久別重逢》梁禮彥等亦交出令人驚喜的第一次,證明爛泥亦能栽種出好花。
2024-12-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老年化,愈來愈多照顧者為照顧家人付出無數心力;然而,照顧者本身也需要支持與休息。如何讓護老者可以休息而行更遠的路?一個創新工種——「替假護老者」應運而生,正好團結社區力量支援護老者。
2024-12-12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台灣新晉導演黃熙執導兼編劇、侯孝賢與張艾嘉聯合監製電影《女兒的女兒》,由張艾嘉、林嘉欣與劉奕兒主演,探討人工生殖、生命選擇等現代複雜議題,透過母女間的愛與矛盾,揭示每個人面對生命中重大抉擇時的內心掙扎。講述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金艾霞(張艾嘉飾),生活本來悠然自在,除固定探訪從美國回台養老的母親,偶爾也會問候自己未成年時生而棄養,定居紐約的大女Emma(林嘉欣飾),而她最擔心是正計劃人工受孕的倔強細女祖兒(劉奕兒飾)。沒想到一場意外,令金艾霞必須面對難解的親情抉擇,台北與紐約、過去與未來、母親與女兒……
2024-12-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是一種醫療選擇,當病人瀕臨生命終結,或末期疾病的病情已不可逆轉時,他可以選擇拒絕維生治療。
2024-12-0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年輕一代很多人都不願意生兒育女,改而飼養小貓、小狗、倉鼠、兔子等,並暱稱為「毛孩」。我家世代都有豢養貓、狗,到我這一代依舊沒有改變,家裏曾經養過最多7隻貓和狗。現時家中有1隻狗,而兩間診所共有11隻貓,因為診所有中藥房,養貓可以防治鼠患。這些貓、狗陪伴我度過不少歲月。
2024-11-1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們這一輩人若父母仍健在,必是80、90甚至100歲耆老長者。長者少不免病痛多,照顧年老父母往往是我們一大挑戰。我有不少病人自稱「留守老人」,兒女均移居海外,父母獨留在香港生活,與彼邦兒女溝通便靠電話。父母一旦患病,彼邦兒女亦只能透過電話來向我問症,實行「遙距照顧」。雖是無奈,但這亦算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這當然絕不是最理想,但可作折衷嘗試。
2024-11-1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出門時有沒有鎖門?」
【明報專訊】癌症是一個長期累積過程,有研究證明癌症與飲食有確切關聯,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增加患癌風險,不可忽視!
2024-10-2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日本甲子園是青春熱血的代名詞,少年棒球員傾盡所能,奮力為球隊躋身甲子園爭勝的身影令人動容。不過,誰說棒球的熱血只限於年輕人?一班本地銀齡棒球員也正摩拳擦掌,準備下月遠赴長者界的甲子園——台灣「不老棒球大會師」,與其他銀髮棒球員決一高下。他們有些年輕時曾打棒球,有些退休後才開始接觸,即使打棒球的年資不長、體能下降,亦毋礙他們對這項運動的投入,人人都在紅土上不斷跑、跳、撲,投擲出人生下半場最精彩的一球。
2024-09-3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對於運動選擇,普遍認為,年輕可以跑跳碰,年長就適宜太極八段錦。然而,不少年過半百的哥哥姐姐仍然活力滿滿,勇於接受挑戰,希望透過運動增肌強身,甚至針對地緩解痛症、改善慢性病,提升人生下半場生活質素,因此愈來愈多長者到健身室操肌健身。
2024-09-24 SHOWBIZ > NEWS 娛樂
【明報專訊】傅穎(Theresa)前日(22日)40歲生日展人生新一章,她在社交平台宣布改名叫傅寶誼,「帶着爺爺的期許40載,演繹了我的前半生,來到人生下半場,我想帶着自己的期許,繼續前進」。她解釋取名「寶誼」的原因,「我更希望以一份禮物的形式出現在別人的生命中,取名寶;對自己的心念及行為更加規範,取名誼。」
2024-09-23 SHOWBIZ > LATEST 即時娛樂
昨天(22日)是傅穎(Theresa)的40歲生日,她在生日當天宣布改名叫傅寶誼,盼去舊立新,並親解名字由來:,「帶著爺爺的期許40載,演譯了我的前半生,來到人生下半場,我想帶著自己的期許,繼續前進。
2024-09-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死因裁判官條例》修訂在今年6月3日刊憲實施,從此,居處離世的範圍涵蓋院友所居的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