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搬!身旁的日本人對搬屋這件事如臨大敵,因我們付不起天價般的搬屋公司全餐。在這平房短短生活6年,囤積的物品比想像中多很多。井生忙,我得一人把整屋的東西收拾好。小小的房子竟然跑了30多個紙箱的東西出來,還未計衣服。反觀由香港搬來日本時,只有輕裝兩篋。這時想起跟玉梅閒聊,移居後做作品時,我倆同要適應調整的其中一環,是「就手」。沒有了香港的資訊、人脈「就手」舒適圈,即使看似生活便利的東京,天大地大會一下子不知從何落手找一些物料,「便利」與「舒適」不能一概而論。望着眼前囤積的物料,也許是一些不安的印證,如水中浮沉時努力撥水的水花。
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名為「闇市」的肉丸串旁,伴着一碗用「生垃圾」(即是廚餘)煮成的粉絲湯。看看灰濁的湯水上面浮起了舂爛的皮蛋,與其說是垃圾,不如說是坑渠水更貼切。我毫不猶豫喝下去後,嘗到的是一種全新的味道,似是有十種上湯混和在一起,複雜但平衡,不難喝。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最近在澀谷吃的一餐飯,可形容為非常hardcore。輕輕撥開寫着「代替屋」的暖簾,拉出椅子坐下,抬頭望向廚房上方貼着的熒光黃色紙條,「澀谷中心外的湯水」、「蟋蟀」、「雜草」、「生垃圾」。瞥了一眼桌上餐單,「記憶裝置」、「糞茶」,這些字眼盡收眼底。不止我,同枱還有7人共進這餐。旁邊6歲那位還為着食垃圾和食屎而有點興奮傻笑,想不到食屎是會有捧場客。
2025-02-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一年半前開始討論的一個聯展,一眨眼就來到展覽開幕。展覽名字「Walk with the Weight of a Second Beating Heart」,是香港藝術家羅玉梅摘自生於越南的美國作家Ocean Vuong的詩集裏的一句話。除了玉梅和我,參與藝術家還有來自上海的張小船。策展人瞿暢說道:「一個生命如何承載多個生命的節奏和它們的彼此撞擊——是這次展覽對成為母親、對親密性的探索。」我們三人在不同時間認識,但同是移居了日本,亦是母親,還有跟着同一個老師學日文。儘管我們三人不全因這樣的身分而定下展覽方向,我們還是因此而聚了在一起。瞿暢並不是母親,但當時她正在寫的博士論文裏,有一章分析浪漫化的「母愛」是如何在中國的民族主義敘事裏發揮作用,於是這位熱中於研究母愛的社會政治面向的策展人就和我們一起開啟了這場展覽。
2025-02-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前排在研究新的物料,去了一間位於東京偏遠地區青梅市的紙製品店。在那裏遇上一個年輕獵人。狩獵在日本有着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都有以狩獵為生的獵人(日語「猟師」)。獵人擁有與山林、野生動物相關的豐富知識,將山林當作是一種信仰,遵循傳統方式狩獵。但自1975年起的四五十年間,獵人的數量減少了約60%,老年獵人的比例持續增加。加上全球暖化,鹿及山豬的數量大幅增加,棲息地不斷擴大,大量的山野植物和農作物被破壞。其中受獸害影響的,就是這個年輕獵人的祖業。他告訴我,他的爸爸是農夫,靠菜田的收入生活,後來因農作物屢次被毁,又遇上一位狩獵老手肯當他師父,於是下決心考取狩獵執照。
2025-01-2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聳立在六本木的巨型蜘蛛雕塑,是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1911-2010)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曾在六本木打過工,每次經過都會想起《哈利波特》裏住在禁忌森林的八眼巨蛛阿辣哥。巨型蜘蛛是如此神秘、不可知,上班族在它既溫柔又恐怖的包覆下,每天匆匆往來。
2025-01-1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年尾年頭見完香港的朋友,充一充電後,回歸生活。
2025-01-0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蜘蛛造型的巨型金屬雕塑下等人,兒子十十指向雕塑:「你睇吓,蜘蛛裏面有啲嘢。」「係蜘蛛蛋,佢係媽媽。」然後迎來的是穿得像樹的兩個好朋友。穿得像樹,溫暖像樹。
2024-12-2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朋友是個很稱職的日本媽媽,我常常不知道她的活動資訊是從哪裏得悉的。有天她傳我信息:「我們中了那個『ぬいぐるみお泊り会』!」才想起她曾說過報名參加了由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能讓最親密的小伙伴一起看展覽的「毛公仔過夜營」活動。主辦方在3000名報名者中抽選20名。她的兒子終能如願以償,讓他的小海龜小美在館藏作品展「MOMAT Collection」裏欣賞大師作。不知海龜小美看完谷中安規的《春の自転車》或是睡在岸田劉生的《道路と土手と塀(切通之写生)》旁邊後,有沒有想去一趟遠行。
2024-12-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受獨立策展人Hikotaro Kanehira和Olivier Mignon的邀請,我參與了一個名為「Kairanban(回覽板)」的實驗出版項目,並於上周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行的TOKYO ART BOOK FAIR裏發售。這項目是由「Keijiban(揭示板)」企劃的。主理人Olivier告訴我,實驗出版物其實在歐洲不罕見,更似是其中一種藝術形式。
2024-11-15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最近在瓦簷下天花上的「怪盜」又出現,總是傳來怪聲。兒子有時聽到翅膀拍打的聲音,並說「怪盜」應該是隻鳥。有時聽到跳步聲,又猜牠是兔子。
2024-11-0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以急流河岸為展覽場地的「藝術激流」來到第二屆,這次我和6歲的兒子也泛舟急流去了。在Art Center Ongoing和國立奧多摩美術館聯合舉辦的活動「藝術激流」,觀眾們會坐上橡皮艇,沿多摩川上游御岳園至柚木段,順着險峻峽谷地形造就出的湍急水勢,邊乘着浪花越過岩石欣賞景色,邊欣賞兩岸中途的作品。這次參與展出的,不止藝術家,還有作家、詩人、舞蹈家、作曲家和探險家等。
2024-10-1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我在偷看妳的日記。」我說。
2024-10-0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有時自覺幸運,掉落到的藝術圈子,都不乏有趣的人。要知道身在外地,什麼都不是必然的。要不欣賞理解,批判亦自省;要不故步自封,抱着自己的理論審世界。我想「開眼」的意思,是有先決條件的。文化歷史背景不同,當然有時信念或美學也截然不同,但看藝術人類光譜之闊,已大開眼界。
2024-09-20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不知自己算不算是石迷,但連社交平台演算法的廣告也是「松下產業株式會社在東京開設了石材圖書館『STONES lab』!」和「寶石和菓子」。吖,我又真的心癢癢想去看看、吃吃。不知道演算法是不是識破我去了一個應沒有太多人知道的水石展,又看了一齣叫《石がある》的電影。
2024-09-0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有天我經過一間店舖,門前販售的蔬菜看來很獨特,形狀扭曲、大小不一,有種更野性的氣息。我停下來看了一會兒,只覺得它們顏色和質感很美。居日後,我有時也會遇到前所未見的蔬果。當我以為那只是有機蔬菜,才看到標示——「古來種野菜」。
2024-08-23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自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注意警報發出後,翌日在地鐵站遇上神奈川4.4級地震,一周後又有超強颱風襲東京,颱風遠去後就一直酷熱警告。最近到朋友家和工作室參觀,都從作品的討論轉去了研究「我哋間屋會唔會冧」。他們的家剛進行了改造工程,補強了所有重心柱,可是在河邊。那我住的房子呢?不近河,但已蓋近60年。現在的耐震基準,是根據1981年及2000年經修改後的《建築基準法》評定。在1981年前建下的房子,是比較大風險在地震中倒塌,即是我住的房子。大丈夫!(不要緊),在日本還是有很多在基準訂立前蓋的建築物沒有倒下。例如位於奈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法隆寺,遭受過多次地震,只搖擺而沒有倒塌。那只是基於當時人們的智慧而建造的。
2024-08-09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居日後最喜歡看的樹是柳杉,紅棕、有垂直條紋的樹皮配上墨綠色的針葉,粗壯筆直的樹形令人安靜下來。我叫它做「柳杉老師」。後來才發現柳杉正正是我嚴重花粉症的致敏原。10月至7月都是花粉飛散的時期。要好好看它,炎夏是最好的時間。但當我一直盯着柳杉看,汗就掉下來。要不由花粉症帶來的眼水、鼻水,要不由汗水,勾勒出自己的輪廓,我才由眼前凝視的風景一瞬轉移意識到自身。
2024-07-26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炎熱的暑假來到,反叛的因子作祟,想要把充滿整潔感的日本孩子推往泥濘。
2024-07-12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住在旁邊酒舖的老婆婆在醃鹹梅,梅是她種的。最近還收成了薯仔、青瓜、辣椒、粟米,每次的量還不小。老婆婆常常說她要去田裏幹活,然後不看紅綠燈,就橫過馬路,走進窄巷穿過一堆私人住宅後就消失了。那塊神秘的田應該就在這後面。在東京,田野和都市都是混着活的,尤其是原居民。「我出去了,去看音、樂、祭……」「什麼?拿去。」她遞來鹹梅,婆婆的耳和我的日文發音都不靈光,我們總是這樣溝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