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有人說藝術創作是透視靈魂及意識的一種方法。如果對照不同藝術家於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是否等於透達一個族群在當時的集體意識?除了看教科書或研讀歷史書,看藝術作品也是我一直以來學習中東歷史、社會形態、風土民情的方式。雖然如此吸收知識的方法有點雜亂無章,甚至不太客觀,但從藝術角度似乎更能了解人們的精神面貌。
【明報專訊】要數時下舉世知名的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絕對位列榜首。多年來,於德國留學及定居的鹽田主打裝置藝術,多個以紅線或黑線交纏所織出的裝置項目成為了她藝術風格的標記。近年,東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為鹽田策劃了一個名為「顫動的靈魂」(The Soul Trembles)的個人回顧展,雲集了她25年來多件名作和藝術項目,並於世界各地巡迴展出。
【明報專訊】記得3月頭時出過一個「確切感受到在東京生活的事」的Ig story:日本米價已經連續7周狂升,差不多4000円一包5公斤米(截稿時已升到平均4000多円);用現時匯率5.2算,也要港幣200元;在日本生活用10算概念,即是差不多港幣400元。日本政府於3月中釋放儲備米緩和米價,我和阿妹每日密切監察,一降價就要衝落街同師奶搶米。我不是經濟分析師,甚至數學不是特別好,但我還是很想以在東京生活了兩年半的真實體驗,粗略說明一下現况。
【明報專訊】香港話劇團選擇在壽臣劇院上演《纏眠》(Sleep),是明智之舉。親密的劇場空間很對應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那簡約、內斂、需要觀眾高度投入的劇本風格。
2025-03-21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在參觀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舉辦的奧菲主義展覽Harmony and Dissonance: Orphism in Paris, 1910-1930之前,我沒有聽說過奧菲主義這個概念,據說是在西方藝術史上被遺忘的流派。這個大展自去年冬天開始,在紐約城裏做了不少宣傳,地鐵裏偶爾見到色彩繽紛的宣傳海報。我踩着展覽最後一周的尾巴去看了,的確是一個賞心悅目的展覽,但看完之後對奧菲主義的界定和感受更加疑惑。
【明報專訊】執筆之際,烏克蘭或有停戰的機會,或者長達3年的戰爭及糾紛終於有機會解決?如果成真,這將會是個意外的好驚喜,事態發展算是曲折離奇。
【明報專訊】名為「闇市」的肉丸串旁,伴着一碗用「生垃圾」(即是廚餘)煮成的粉絲湯。看看灰濁的湯水上面浮起了舂爛的皮蛋,與其說是垃圾,不如說是坑渠水更貼切。我毫不猶豫喝下去後,嘗到的是一種全新的味道,似是有十種上湯混和在一起,複雜但平衡,不難喝。
【明報專訊】看了由榞劇場主辦的「獨腳戲」系列:郭翠怡《My Therapist Said: II - 穿 a 窿》(下稱《穿 a 窿》),有種舒攤的感覺。其實郭翠怡早於2023年已經做了這個表演的第一集《My Therapist said:》。同樣是獨腳戲,只有郭翠怡一人在台上,分享她療癒自己的經歷。有趣是兩個戲的舞台,都是和觀眾「同在」的,沒有高低之分,而郭翠怡會在觀眾之間穿梭。
2025-03-14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生命一秒一秒改變,有時不禁懷疑,10年前的自己,跟現在的我好像是兩個星球的人。驀然回首,朋友也會說,「你還是那個老模樣,但又變了很多」,那到底是何意思。時間帶給人各種考驗,哪時應該抵抗,哪時應放手,抑或擁抱?走進藝術家Jabu Arnell個展Turn off the Lights: Disco Ball #13 A Kind of Black亦感到時間的張力,其裝置在展期不斷改變,唯獨不變的是那段不願被遺忘的記憶。
【明報專訊】如果要說這幾年全世界在流行什麼風格,以下是幾個keywords:二次元、異維度、Y2K(2000年代初期)、數碼美學。這種風格,不只是時裝、音樂,連藝術創作也非常流行。打開Ig,相關藝術創作百花齊放。NewJeans(NJZ)、XG,都是Y2K熱潮代表。她們身上許多頭飾、項鏈戒指和指甲藝術,都是用3D打印技術製作,人手着色及打磨,精細程度已超越了一件普通飾品,也將不同故事帶進服飾之中。
【明報專訊】某天在墨爾本市中心和剛來旅遊的朋友閒逛,忽然有個女生向我們揮手,問我們有沒有興趣看一個免費的展覽。「喺街到畀人兜搭睇展覽?墨爾本真係好神奇呀。」朋友笑說。女生指着我們身旁的入口解釋:「這是一個名為The Outsiders Melbourne的展覽,主要展出不少街頭藝術,例如塗鴉、壁畫等等,歡迎你們!」帶着些少獵奇心態,我們就走入了outsider的inside,窺探究竟。
【明報專訊】作為歌劇迷,打從知道安祖蓮娜祖莉將於電影《美聲歌后:瑪麗亞》中飾演一代歌后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已經十分期待。電影早於去年底在美國上映,及後在Netflix美國地區上架,幸好等了幾個月終於能夠在香港觀看。
2025-03-07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前幾天看了美國藝術家Mike Kelley在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的大型個展Ghost and Spirit(既然買了會員年票,當然什麼展覽都要去看一下),作為當代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絕對展現了當代藝術的精髓,沒有被固定的框架所局限。創作媒介橫跨攝影、錄像、裝置、紡織、表演等等。展覽是非常有趣的,但是在這一篇我只想寫其中的一個展廳。
【明報專訊】如果每個人把家中所有物件一一列出來,恐怕都會驚訝,一個人活着,怎麼會需要那麼多東西:抽屜深處的5種螺絲刀、積攢的塑膠袋、冰箱角落已經過期的醬料……為了讓肉身正常運作,每日進食,保持清潔,日復一日的照料,是熱愛生活的表現,還是一種迫不得已西西弗斯式的勞作?
【明報專訊】左走還是右走?在中環的閒晃一日一日增長,漸次成形了記憶的場景。左走,爬天橋和坡路,過美利大廈,經花園道,從遠處便眺見山頂纜車站外的鑄青銅雕塑。橢圓,中空,渾黑銅體披滿光點,閃閃炩;10米高的巨物以細小圓端豎着,每次途經,都讓我想起誤墜地球的太空船。那幾年前隨翻新工程空降的藝術品,闖入我掀《香港藝術:九七前後的文化解殖》第4章「雕刻公共空間」的時間點,正好用作對讀練習。
【明報專訊】最近在澀谷吃的一餐飯,可形容為非常hardcore。輕輕撥開寫着「代替屋」的暖簾,拉出椅子坐下,抬頭望向廚房上方貼着的熒光黃色紙條,「澀谷中心外的湯水」、「蟋蟀」、「雜草」、「生垃圾」。瞥了一眼桌上餐單,「記憶裝置」、「糞茶」,這些字眼盡收眼底。不止我,同枱還有7人共進這餐。旁邊6歲那位還為着食垃圾和食屎而有點興奮傻笑,想不到食屎是會有捧場客。
2025-02-28 CULTURE & LEISURE > CULTURE
【明報專訊】「今天我們所做的作品,猶如僅為後世而作,因為對現今當權者而言,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如斯醜陋……」表現主義大師Otto Dix於1934年如是說。
【明報專訊】「有咩令你幾十年嚟無論打風落雨每日都要畫畫?」「因為愛囉!」這不是颱風時的迷因短片,那是我和朱興華的真實對話。幾年前因緣際會,有幸與這位當時80多歲的百厭仔合作。因朱生要照顧行動不便的太太,每次拜會都會去他在錦綉花園的家,也因此有機會到訪他家中的畫室——那是小小的畫室。首次拜會,說實話開頭有點不太順暢,因為還沒有共通語言讓他理解那次合作的內容,直到他拿出近作分享那刻起,畫室就變成熱鬧的聊天室。由近作到舊作,他在畫室不同的角落把作品拿出來,甚至連畫廊經理也沒看過的舊作,如數家珍地把每張畫的創作背景分享給我們聽。我們都好奇為什麼過了幾十年細節還記得那麼清楚,「因為呢個係我嘅感受」,這大概跟他的背景有關吧。今年是朱生的九十大壽,漢雅軒舉行了「朱爺九十生日快樂!」展覽,讓我再次重溫他的作品並和他「打牙骱」。
【明報專訊】Zineb Sedira在1980年代從法國移居英國,她有了第一次移民外國的經歷,就好似她家人在她出生之前一年,因1960年代的戰事而從阿爾及利亞流放到法國似的。對生於法國的Zineb來說,「法國是家」的概念似是而非。作為藝術家的她,在長達25年以錄像裝置為主的創作生涯中,一直在探索家園離散、戰亂、文化身分等議題。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她被選中代表法國參展,當時亦有人認為她不夠「法國」。文化身分受上一代及自身經驗影響,有時亦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變得複雜,實在難以用出生地或國籍來界定。
【明報專訊】從日本有職場文化這概念開始,「變成菠菜」是成為出色的社會人一項重要技巧。菠菜的日語發音是「ほうれんそう」(hourensou),正好是報告(ほうこく,houkoku)、聯絡(れんらく,renraku)、相談(そうだん,soudan)的頭文字。由昭和到平成年代,日本職場的管理層非常重視這種溝通方式,強調下屬要定期向上司匯報工作情况、保持「情報共有」、有問題出現需及時諮詢上司,確保公司內部能高效運作。